嘯 波
我們腳下的地球,是一個不平靜的星球。它每年會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萬次,即平均每分鐘就有10次左右的大小地震。盡管大陸地震僅占全球地震災害總數的15%,但由于大陸是人類的居住地,因此它所造成的災害卻占全球地震災害總量的85%。僅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的總人數就有110萬之巨。面對恐怖的地震,人們多么希望科學家能提供準確的預報!
可是,滿懷殷殷期望的人們,聽到的卻是兩種大相徑庭的回答:“地震,是無法預報的!”“地震預報,十次預報九次準!”那么,地震究竟能不能預報呢?
若說不能,國內外有過許多預報成功的例子。1975年,我國成功預報了遼寧海城7.3級地震,大大減輕了地震造成的損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記入史冊。1997年4月新疆伽師6級以上地震,我國地震系統事前也發出了比較準確的短期臨震預報。美國人艾倫·林德則在1988年預報了次年的洛馬曾利特大地震。若說能,為什么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級)、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7.2級)、1997年伊朗霍拉桑大地震(7.1級)都沒有短期臨震預報?
顯然,這個問題不是用一兩句話就能回答的。就像刮風下雨一樣,地震也是一種自然現象。所不同的是,前者發生在天上,而地震則發生在地下。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表層的地殼一刻不停地運動變化,導致地殼不同層次塊體之間發生多種形式的相互運動、擠壓和作用,正是這種強烈的運動、擠壓和作用才產生了地震。頻繁的地震,給預報帶來極大的困難。目前科學家把地震預報分成4種:長期預報(幾年至幾十年預報);中期預報(幾個月至幾年預報);短期預報(幾個月以內的預報);臨震預報(震前幾天之內的預報)。人們最關注的,是短期、臨震預報;而科學家最感困難和棘手的,也是短期、臨震預報。
人們都有一個感覺,現在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道理很簡單,有云才有雨,衛星云圖是氣象專家的好幫手。地震預報與天氣預報有頗多相似之處。地下應力場分布圖,便是地震專家期盼的地震“云圖”。有云才有雨,有應力才會有地震。哪里應力最大,哪里最有可能發生大地震。目前最常用并被公認為最有效的預報方法是通過觀測地殼變形的所謂力學方法來預報地震,其方法是利用衛星激光測距定時測量地面某點與空間衛星之間的特定距離,若距離改變,說明地殼正在變形或發生相對運動。但這只是地表應力的變化,人們多么希望能有一種技術把地下應力的分布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如果地震專家對地下lO千米、20千米、30千米乃至更深處應力的分布情況了如指掌,預報地震也許就簡單多了。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天文學家看到了100多億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間發生的事,可是人類對自己地球的了解卻是十分膚淺,在地表以下10千米、20千米深處發生了什么事,我們都是茫然不知。在這個不平靜的星球上,設有地下地震觀測網的只有日本的東京,而且這些地下探測器的深度極淺——僅3千米。地震預報難,難就難在沒有地震“云圖”。
預報地震,在尚沒有地震“云圖”的今天,大多是靠積累的經驗來進行預報,諸如地表應力的變化、地磁場異常、大氣中的次聲波、地熱異常及地光、大地的微小震動、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異常、雞飛狗跳的動物異常等。地震預報的困難就在于,科學家無法僅憑這些經驗式的地震記錄就作出何時何地發生地震的推斷,而且根據現有的理論也難以找到一種能預示地震發生的特征信號。
人們期待著,地震預報不斷走向成熟。當然,這種成熟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