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揆
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甚至某些昆蟲,在遷徙旅途或者是在尋找歸巢之時,總能依靠自身“生物鐘”洞察地球磁場的微弱變化,為自己定向導航,找到歸途。去年,新西蘭科學家發現鱒魚、大馬哈魚身上有磁性氧化鐵微小顆粒,為生物體內存在構成生物鐘的物質提供新證據。當然還有些動物能根據天上的太陽、星星來確定方位。好在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深入、長久,證據也充分。
隨著科學新發現不斷增多,動物界另外一類導航現象隨之浮出水面,開始被世人關注和探索。例如南美洲的綠海龜,每到6月中旬,便成群結隊地從巴西沿海出發,開始為期約2個月、航程達2000多公里的長征,年年如此。其目的地是大西洋中一個長約9公里的阿森松小島。在那里,綠海龜馬不停蹄地完成生兒育女的神圣使命后,又去也匆匆的游回其老家——巴西近海地區。最令科學家捉摸不透的是2個月后,那些破殼而出的小綠海龜,有如鬼使神差一般,竟能沿著與自己從未見過面的父輩活動軌跡,準確無誤地返回故里。是誰在為新生一代的小綠海龜指點迷津?
讓我們再看看美洲大陸的金斑蝶吧!繽紛的金斑蝶有一雙艷麗的翼翅,上面分布著黑色的管狀血脈,周邊還鑲著兩圈五彩的圓環,處處給人以弱不禁風,不堪風吹雨打的印象。事實上,正是這些小小昆蟲,創造了遷徙史上的奇跡!據科學家介紹,早在人類出現之前。金斑蝶就有了遷飛的習俗。每年秋風乍起時,金斑蝶就打點行裝,從美國中北部曠野出發,飛越高山、沙漠、森林、大海,經過3000多公里的跋涉,方到達旅行的終點站——墨西哥境內的馬德雷山區。來年3月,經過休眠的金斑蝶又沐浴著春風,踏上回歸之路,這期間,金斑蝶沿途產卵,播撒生命種子。作為昆蟲的金斑蝶,生命周期短,產卵后很快在途中倒斃,所以剩余的路程,是從卵中孵出的幼蝶繼續完成的。像前面所說的幼綠海龜一樣,金斑蝶的后代也是從不曾謀過面的父輩手中接過接力棒,繼承父輩遺志,完成其未竟事業的。
現代科學家經過長期考察、深入論證,得出是遺傳基因的作用。遺傳使新生一代的小生命繼承了先輩識途的基因。為尋找證明,科學家耗費數年時間,跟蹤調查了5個蜂巢的蜜蜂。隨著季節變化,蜂群能遷徙幾十甚至幾百公里去尋找花源,當這些蜜蜂返回時,仍會找到它們以前筑的老巢。要知道,此時的蜜蜂已經歷了“物是蜂非”的滄桑。就是說和幼金斑蝶、小綠海龜回歸時情況一樣,這些返回的蜜蜂,已是先前蜂群的后代了。是遺傳基因使小蜜蜂從容接到了先輩手中的接力棒。不久前,英國《自然》雜志發表南非和德國學者的論文,首次揭示這個奧秘。兩國科學家一致認為:這類識途奧秘藏在遺傳基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