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民
胡某怎么也想不到,作為一個正當的消費者,他竟被商家起訴到法院,成了被告。
事情得從2個月前說起。有一天,他在A商場看到一套名牌音響,標價3180元,價格便宜得讓人懷疑是假冒偽劣產品。但A商場是全市有名的商場,以無假貨著稱,且該產品說明書、保修卡等資料一應俱全,胡某當即決定將這套音響買下。為了以后保修方便,胡某還填寫了用戶資料卡,留下了通訊地址。哪知一周之后,A商場打電話來說音響標價有誤,要求胡某退貨或補2000元錢。原來,這套名牌音響實際價格應是5180元,商場的售貨員制作價格標簽時,誤把5看成了3。胡某認為,商品已經售出,買賣關系已經成立,商場事后反悔是沒有道理的,標錯價格是商場自己的事,與他無關,因此不同意退貨或補款。A商場于是起訴到了法院。
本案爭論的焦點在于商場售貨員的行為是不是“重大誤解”。何為重大誤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1條規定:“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重大誤解的構成,從主觀方面看,行為人的認識應與客觀事實存在根本性的背離;從客觀方面看,因為發生這種背離,給行為人造成了較大損失。本案中,A商場的售貨員無意中錯了價格,對商場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其行為應屬于我國民法上的“重大誤解”。
對于重大誤解行為,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規定其可變更或撤銷。我國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我國合同法第54條也規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上述《意見》第73條規定,對于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變更;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變更或者撤銷。”因此,本案中,A商場可以要求胡某退貨(即主張合同撤銷),也可要求胡某補交2000元錢(即主張合同變更),法院都將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