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生
基金作為一種投資工具,在中國運用的時間并不長,對廣大的投資者來說甚至還是個新生事物,基金產業也只處于初創階段。基金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以前,1868年,英國政府為了擴大向海外投資的需要,專門設立了“海外與殖民地信托”,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只公眾投資基金。作為投資工具的基金,既彌補了個人在投資方面的不足與限制,又滿足了人們不想僅限于銀行儲蓄,而更廣泛地參與投資的要求。投資基金區別于一般投資的顯著特點,可以簡要地概括為:集合資金、專家經營、組合投資、分散風險。換言之,將社會上的分散、小額并具有共同投資意愿的投資者的資金,聚零為整,委托專門的機構(投資基金公司)經營管理,由這些公司的理財專家根據投資最佳收益和最小投資風險的原則,以組合的方式,把集中起來的資金再適度分散投資于股票、債券,以及貨幣市場上的各種金融資產或投資于實業等,贏利后再按章分配給投資者。所以說,基金不僅具有儲蓄轉化為投資、促進產業資本形成的功能,對個人或單個家庭的理財大有裨益,還有利于金融市場的運行和生產力的發展。總之,健康發展的基金產業一旦與經濟活動中的其它積極因素結合起來,就會激活整個社會經濟生活,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基金發展的百年多的歷史就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基金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隨著世界投資規模的劇增,現代金融業的創新,品種繁多、名目各異的基金層出,形成了一個宏大的產業,在當代經濟中,基金產業已經與銀行、證券、保險業并駕齊驅,成為現代金融體系的四大支柱之一。
我國的市場經濟起步較晚,在某些方面還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基金市場尚屬初創,這方面的人才缺乏、法規不健全。因此,由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牽頭,組織國內金融界、證券業等的有關專家學者,組成了“中國基金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對我國基金產業的一些相關問題進行了兩三年的研究。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機構的調查研究,尤其是與美國、歐洲、日本等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基金公會、基金管理公司、投資銀行、托管銀行、證券交易所、研究機構,以及政府監管部門和市場自律組織的專家學者進行多次境內外的討論,最后經課題組全體成員的潛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頗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由陳立主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影響未來的中國基金產業》一書,就是上述研究成果的集成。本書分別對基金的產生與發展、基金的概念和種類做了介紹,重點對我國基金產業發展的環境條件、證券投資基金的結構與發展政策、直接投資基金的結構與發展政策、基金的管理與運作,有關監管與自律原則、世界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基金產業的發展情況和經驗,特別是我國基金產業發展的基本政策、目標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研究,從而構造了我國基金產業發展戰略的基本框架。本書不僅能使讀者對基金的概念、發展狀況,以及一些國家和地區基金產業發展的經驗有所了解,而且會對基金產業的組織、運作方法、監督評價機制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從而引發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市場發展、資本配置優化機制和法規建設等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并進一步對我國基金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對策性研究,以推動我國基金產業在健康、有序的軌道上更快地發展成熟起來。因此,本書既是理論研究成果,也是基金發展報告,同時還是通俗的普及性讀物,具有較為廣泛的讀者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