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長煥
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對舒適的要求越來越高。舒適是一種感覺,是人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與外部環境接觸時,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所獲得的一種輕松愉快的感受。影響這種舒適感受的氣象因素主要有4個:溫度、風、濕度、輻射等。
日常生活中,人們收聽天氣預報時,對溫度總是特別敏感。假如預報明天最高溫度40攝氏度,人們就會說“還不得熱死”。如果預報最高溫度是零下10攝氏度,人們又會說“還不得冷死”。冷熱的確是造成不舒適乃至疾病的重要因素。當冷熱達到一定程度時,甚至會危及人類的生存。人類學家發現,人類大約起源于21攝氏度的等溫線附近。因為這個溫度帶所處的氣候條件,適合于人類通過自然生物調節,維持身體的體溫。像其他動物一樣,人類對生活的環境有一定的適應和調節能力,但同其他動物比起來,人類的自我調節能力是十分微弱的。人類一旦離開適宜的溫度帶,就無法正常生存,甚至生病。氣溫太高了,人會中暑;氣溫太低了,人會被凍傷甚至凍死。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有所增強,生活的區域不斷擴大,并學會了發明和制造各種避暑和防寒設備,以便舒適地生存。例如夏季有了空調機、風扇;冬季有了暖氣和各種取暖設備。
風能帶走熱量,盛夏高溫季節,當你從悶熱的環境中走出來,迎面送來陣陣涼風,你會頓感爽快。但當氣溫超過了一定限度,風的這種效應就會減弱甚至消失,尤其是在持續了較長時間的高溫天氣條件下,你不但感受不到風的涼爽,反而會感到熱風火辣辣地烤人。
相對濕度對人體的影響往往要綜合氣溫、輻射、風等的共同作用。例如,當夏季氣溫在25~27攝氏度、相對濕度為40%~50%;或冬季氣溫為16~20攝氏度、相對溫度為30%~35%時,人們會感到舒適。同樣是高溫天氣,在南京往往是汗流浹背,而在北京就比較好過。其原因在于南京的相對濕度大,汗液不容易蒸發。實驗表明:氣溫適中時,濕度對人體的影響并不明顯。由于濕度主要影響人體的熱代謝及水鹽代謝,所以氣溫較高或較低時,濕度對人體的熱平衡和溫熱感的影響就變得很重要。例如,當氣溫在15攝氏度時,即使相對濕度改變50%,對人體的影響也僅相當于氣溫變化1攝氏度的作用。而當氣溫在20攝氏度時,如果相對濕度改變50%,人體的散熱就會有明顯差別。冬季,在陰冷的天氣里,由于空氣濕度較大,人體的熱輻射被空氣中的水分所吸收,加上衣服在潮濕的空氣里吸收水分,導熱性增大,加速了肌體的散熱,所以人體會感到陰冷潮濕。
我們每天都在接受太陽光的輻射而獲得熱量。同時自身也無時無刻不以輻射的方式向外散發熱量。研究表明,在高溫或低溫情況下,人體在一定程度上可通過輻射來調節溫度的平衡,以維持正常體溫。這意味著低溫時身體的熱損失可通過太陽輻射來補充。所以在冬季的中午人們坐在太陽下曬一曬會覺得很舒適。不過這種補償效應是有限的,必須借助于其他辦法(如升溫)來調節氣候環境,以獲得舒適感。
舒適作為一種感覺是因人而異的。種族、性別、年齡、居住地區以及所從事的自然活動不同的人,會對舒適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英國人認為夏季最理想的舒適溫度是18.9攝氏度,而德國人則認為是20.8攝氏度。同樣是美國人,同樣是從事辦公室工作,紐約和安托尼的舒適溫度可相差2攝氏度。但不管怎樣,溫度、風、濕度和輻射作為影響舒適感的4種氣象因素是不會改變的。它們對人體的影響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補償的。人體就是在氣候條件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吸收或調節逐步適應環境,并使自身處于一種生理平衡狀態。這種狀態下的氣候條件可稱為舒適區。只有在舒適區內,人體的許多能量才可以自由地用于其他方面,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因此,舒適小氣候的調節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