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民
人們都知道,吃藥要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比如早中晚,或者飯后睡前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季節也與服藥效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像現在這樣的炎熱夏天,有些藥就不能多吃。
發熱解表藥:此類西藥有阿斯匹林、非那西汀、水楊酸鈉等;中藥有麻黃、防風、荊芥、白芷、細辛、桂枝等。這是因為暑天炎熱,出汗較多,體內損失的鹽分會超過平常日攝取量的2~3倍,如得不到及時補充,就可能發生頭暈、惡心、乏力等現象。因缺鈉造成的水電解質代謝失衡還會引起呼吸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此時若再大量服用這類藥解熱發汗,就會如同火上澆油。如病情確實需要,應小劑量、短時間使用,同時常飲點淡鹽開水,但加鹽量不宜多,一般在0.2%~0.5%為宜。
溫熱藥:溫熱藥是用來治療寒癥的,如風濕性關節炎、良性關節炎(俗稱氣象臺性關節炎)、風濕性坐骨神經痛、胃寒痛等。這些病得熱減輕,遇寒加重。所以常用消炎痛、布洛芬等西藥或附子、丁香、肉桂、干姜、高良姜等中藥治療。這類藥辛、甘、大熱,也會引起大量出汗,故不宜在夏季大量使用。
滋補藥:滋補藥適用于體弱及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服用。但炎熱的夏季,多數人睡眠不佳、納差、易疲倦,若此時過多服用人參、太子參、黨參、山藥、黃芪等補養藥,對中樞神經會有興奮作用,引起全身發熱、坐臥不寧、失眠和食欲下降等癥狀。夏天進補應以清淡食品為主,如鴨肉、瘦豬肉、瓜果、薏米仁、芡實、綠豆等,都是清補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