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實

南京虎踞關下,龍潭池畔,坐落著一座綠蔭掩映的七層醫院大樓。“南京金陵老年病康復醫院”幾個鎦金大字高懸其上。這座現代化的醫院不僅設備先進、功能齊全,更開創了研究螞蟻治療類風濕病、乙肝、糖尿病之先河。
被衛生部原部長崔月犁譽為“中國著名特色醫師”的吳志成,親任該院業務院長和該院螞蟻研究治療中心顧問,兼任類風濕、乙肝、糖尿病科主任。由他探索掀起的中醫藥螞蟻治療熱和研究熱,從祖國大陸傳到港、澳、臺,又傳至北美、西歐各國。
去年9月26日,當被譽為螞蟻王的吳志成第12次在國內外醫壇獲獎時,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高興地對他說,螞蟻能研究到今天這個地步,你是功臣。
情緣變機遇,靠執著
吳志成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他自幼即與醫藥,與部隊,與螞蟻結下不解之緣。
吳志成自幼在遼寧昌圖家鄉受父親懸壺濟世的熏陶,對中醫藥情有獨鐘。1947年,他剛剛12歲,就入伍成了人民軍隊一名戰地衛生員。在遼沈戰役中,他眼見許多戰友由于缺少藥品,傷口一天天潰爛化膿,甚至被奪去生命。戰友的傷痛和自己的職責,使他徹夜難眠,父親常與鄉間郎中切磋醫術的情景時而浮現眼前,于是他上門拜訪鄉醫,終于獲得一個民間驗方:用螞蟻熬水、研粉治傷。就在年輕的機槍班班長王立功面臨傷腿截肢的關鍵時刻,吳志成千方百計尋找到螞蟻,制成洗藥、內服藥。一星期后,奇跡出現了,這位王班長腫得像桶樣的腿恢復了常態,膿止傷愈,不久便健步如飛,又參加了戰斗。
吳志成泡制的蟻藥治好了一批批傷員,在全師聲譽鵲起。1950年,他隨軍南下到廣西柳州地區。在崇山峻嶺、茂密的樹林中,一個個蟻巢掛在樹枝上如黑色懸鈴。當地的郎中用螞蟻叮咬的辦法治癬,熬水洗患處治結核潰瘍。誘捉蟻群泡酒治風濕性關節病,日飲一杯,三五日即愈。吳志成在臨床醫療中進一步驗證了螞蟻的療效,對螞蟻藥效之神奇也更有興趣。
1956年,他因傷致殘脫下了心愛的軍裝,轉業到哈爾濱某醫院做醫生。他拜黑龍江中醫藥研究員張琪為師,系統學習偶然蘊涵必然,勤探索中醫藥學,探討縈繞腦際已久的問題:螞蟻在治病保健方面的潛力究竟有多大?小小螞蟻能搬運比自己大得多的食物,它何以有如此大的力氣?人吃了它為何能壯體祛病?
為了支持吳志成的事業,為了讓小小的螞蟻能夠早日造福于人類,1988年,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的領導隆重聘任他主持世界上第一個蟻療中心——金陵螞蟻治療中心。
這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為了尋找考察良種蟻源,吳志成的足跡遍及塞北江南的深山老林;為了推廣蟻療,他先后應邀到全國各地70余家醫院傳授醫術;先后發表論文50余篇,科普文章400余篇,出版蟻療專著8部,他研制出的系列螞蟻復方新藥,填補了國內外此領域的空白。

偶然蘊涵必然,勤探索
吳志成的蟻療,首先在治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上取得成功。已使久治未愈、因病致癱的患者3萬多人重新站了起來。
在診治類風濕病的過程中,吳志成意外地發現,有些同時患有乙型肝炎的患者,服用螞蟻制劑6個月后,肝功能恢復正常。這啟發吳志成把蟻療拓展到新的領域。
1991年,螞蟻治療乙肝的攻關課題,被列為總后勤部科研項目。吳志成和他的助手、肝病科的醫師,與院外31所科研協作單位,聯合進行攻關。1994年6月,該課題通過專家鑒定。如今,已用螞蟻制劑治療乙肝、乙肝病毒攜帶者和丙肝的患者,凡堅持治療半年以上者,癥狀大多有所減輕或消失,E抗原轉陰率、表面抗原轉陰率令人滿意。
在部隊老將軍、作家、原上海市委副書記陳沂的激勵下,吳志成從1991年起,又開展了蟻療治糖尿病的臨床研究。先后治療Ⅱ型糖尿病患者3萬余例,患者服藥3個月后,血糖、尿糖復常率在80%以上,各種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降低酮體、尿素氮、肌酐的作用顯著。其中480例Ⅱ型糖尿病病人在治療1年后停藥,經追蹤觀察2年,各項指標均正常,無一例發生不良反應。同時發現,蟻療對Ⅰ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逐漸減少對胰島素的依賴。
吳志成和課題協作組的同志還對蟻療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食用和藥用螞蟻是一座微型的天然藥物加工廠和微型動物營養寶庫,有70多種營養成分。它可有效地調節免疫功能,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病;它又是一種廣譜免疫增強劑,能增強機體抵御乙肝、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同時,它還能調節機體內分泌紊亂,增強代謝,激發胰島β細胞功能,提高胰島素的活性。
這些分子水平的研究進展,揭示出蟻療治療類風濕關節病、乙肝、丙肝和糖尿病的奧秘,使蟻療的臨床實踐由偶然走向必然。
螞蟻治病在民間早有流傳,《本草綱目》也早已記載,何以直到吳志成,才得以弘揚成為醫藥科學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振吉在聽取吳志成的匯報時指出,你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處在一個好的群體中,當然你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確實如此,以往民間醫生用螞蟻治病僅限于個人點滴經驗,而吳志成憑借系統的醫藥知識和現代科技,依靠軍內外課題組的協作和蟻療中心的團隊精神,共同攻關,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揭示出螞蟻治病的規律,為戰勝某些頑癥提供了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