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王永寬:貴刊在2000年第6期的“UFO信箱”中刊登了湖南江上夫先生的來信,看過之后,我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妥之處請江上夫先生、劉海江先生及廣大讀者朋友指正。
首先,我同意江先生關于“大爆炸理論存在著很多缺陷”這一看法,但是如果加上了“致命”一詞就有些不大恰當了。殘余輻射的非均勻性達到何種程度?這種輻射在天體上的強度分布是怎樣的?解決了這類問題,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對宇宙中一些獨立結構的發(fā)展過程以及早期宇宙的了解就多了一些。盡管理論和實際觀測之間還不吻合,但是“大爆炸”理論的確預言到了5K微波背景輻射在小尺度上的非均勻性——各向異性的存在。
江先生在反駁大爆炸理論時是如此描述的:“炸裂的碎塊由于沒有了引力的牽制……”,這多少有點兒誤導讀者的意味。江先生自己先建立了一個并不合理的條件,若“沒有了引力牽制”,然后按部就班、水到渠成地推導出“碎塊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本無法吸引在一起形成星系”(畢竟暫時還沒有誰會反對慣性定律),隨即又有了大爆炸理論是非理性認識的結論。
事實上在20世紀上半葉,前蘇聯(lián)杰出的物理學家弗利德曼就從相對論中得到了膨脹宇宙的模式。根據(jù)此模型的描述,宇宙的溫度與它的體積成反比,宇宙的尺度增至二倍,它的溫度就降低一半。隨著宇宙的膨脹和降溫,電子和核子不再有足夠的能量抵抗它們之間的電磁引力而結合成原子。在一些稍微密集的區(qū)域,多出的引力最終使膨脹停止,并且物質之間的吸引使它們聚合在一起形成原始的星系、星系團和超星系團。宇宙的未來也是這樣,如果正在進行的一系列研究能夠證明宇宙中含有足夠的物質,那么,引力也將使宇宙整體的膨脹停下來,并且開始收縮,直到坍縮回它的起點。
江先生還認為“任何宇宙理論必須完全符合它所涉及的宇宙實際,否則就是謬論”,這未免太極端了。按此說法,恐怕我們正在應用的理論大多將歸于這一類。比如說,對水星近日點進行的預言與觀測結果之間存在著差異,難道說明牛頓定律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嗎?相反,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這一理論在起著作用,這一事實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大爆炸理論是否正確,主要問題在于它描述的宇宙是起源于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奇點,而現(xiàn)今所有的經(jīng)典定理卻在此處失效,就連廣義相對論自身也無法處理奇點所涉及的“無窮大”問題。因此,我們還不能確定宇宙的這一開端是怎樣產(chǎn)生的,在這之前是什么樣子。不過,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實際上就是找到一個能夠描述整個宇宙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理論(比較有希望的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合并——量子引力論)。它能告訴我們?yōu)楹螘@樣,將來會怎樣。在此之前,主導任何時期的科學理論都面臨著隨時會被推翻的處境。
新的理論總是建立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這就是科學的發(fā)展。任何一種理論,它之所以被推廣、被接受,就是因為在新理論出現(xiàn)之前,它是最好的。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不應該認為大爆炸理論是完美無缺的真理,同時也不能由于一些缺憾就全盤予以否定。也許它最終會有過時的一天,但是至少在現(xiàn)階段,大爆炸理論對宇宙演化的解釋是最合理的。
江蘇王海濤:讀完貴刊2000年第5期,覺得在《飛碟到底是什么》一文中的幾個觀點有些不妥,下面就這篇文章提出一些我個人的看法。
此篇文章圍繞的中心問題是:飛碟為什么不與我們地球人接觸。我覺得作者的這個提法就有不妥之處:外星人并不是沒有和我們接觸,而是沒有和我們正式接觸,或者說是深層次的接觸。
作者在文章中關于這個問題的結論是:飛碟是由外星人制造的機器人駕駛的。我對此結論有以下幾點疑問,
首先,作者認為若飛碟是由外星人親自駕駛的,那他們從遙遠的星球到這里來,無疑對他們的生命極限是一種挑戰(zhàn)。可作者是否想過若這也成問題的話,那飛碟到此所需的燃料問題豈不更難以解決?況且我們人類都在試圖用“冬眠”的方式延長生命來做久遠的太空之旅,何況那些比我們先進到無法想像的外星人?
其次,作者列舉了幾個外星人不與我們接觸的原因。我認為,雖然如今的地球文明較遠古時期有了質的飛躍,但同深不可測的外星人相比,我們又不知落后了多遠。外星人的科技非常發(fā)達,以致到了我們無法認識和理解的地步,例如飛碟的飛行就與我們的一些理論格格不入。若外星人與我們交流了這方面的知識,那將使人類社會陷入混亂,后果不堪設想。
第三,在我提出第三個疑問之前,先談一談我們人類。關于對月球的認識,起初是靠先進的“機器人”來進行探測的,但在不久后,人類就親自進行了登月勘測。那么外星人呢?最早關于飛碟的記載是在幾千年前,若那時的飛碟是由外星人制造的機器人駕駛的,那么今天,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也該到它們親自來的時候了,不是嗎?
第四,由于人類都有一種私心和欲望,所以說,若外星人與哪個人或哪個國家正式接觸,使他掌握了外星人的先進技術,我想沒有誰能擔保他們不會做出統(tǒng)治地球、太陽系甚至宇宙的行動來。那樣的話,豈不是將大家卷入一場完全可以避免的超級災難?外星人或許也考慮到了這點,所以一直與地球人保持距離,不進行深層次的接觸。
所以說,用飛碟是由機器人駕駛的觀點來解釋飛碟為什么不與我們接觸,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貴州段延文:看了貴刊2001年第二期“UFO信箱”上呂坤同志對我在2000年第5期《飛碟探索》上發(fā)表的“人類史前文明破譯”一文中提出的140萬年為一個生物周期的觀點的質疑后,我想做一下回應。
140萬年作為一個生物周期,我是以地球自轉軸每年繞其公轉軌道面旋轉046″為標準推算出來的。如果這個觀測值正確,140萬年作為一個生物周期將是一種必然,這是人類的力量根本無法抗拒的。至于我們前一代地球人為什么沒有像恐龍那樣在地球上留下大量化石,這是因為地球板塊質點由于自身引力作用要收縮形成一個球形體,各個球形板塊在地球自轉力與日月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不但要產(chǎn)生飄移運動,而且還要產(chǎn)生自轉運動。而板塊質點的自轉運動,就地將原有的地表逐漸轉移到地下,板塊下面的表面又會逐漸移出來,這樣,當前一代生物生存的地表轉入地下后,我們現(xiàn)在自然在地表發(fā)現(xiàn)不了它們的遺跡,要知道,人類現(xiàn)在的鉆井技術還超不出10千米。我們現(xiàn)在在地表挖掘出的一些生物遺跡,并不是一直生存在地表上的,地表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和板塊質點的自轉運動,是不會讓生物化石在地表上生存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由于各板塊自轉速度不同,故我們可以在地表挖掘出許多不同時期的生物化石來。
這里我想提醒一下呂坤同志,科學并不等于就是教科書,千萬不要把不符合教科書中的觀點都認為不科學,教科書上的不少理論觀點只是人們在一定認識條件下的產(chǎn)物,而且其中的不少觀點都還處在假想中而并非千真萬確。要學會用自己的思維去認識自然,不要只會用書本中的條條去判別是非,否則,自己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技術人才。由于我們的應試教育模式,要求每一個人都有獨立見解和超越書本知識的判斷力是很難的,但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的個性和敢于懷疑一切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開發(fā)出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