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成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全身性疾病,臨床以血清尿酸增高,關節紅腫熱痛反復發作,關節畸形,痛風石逐漸形成為主要特征。痛風后期可出現尿酸結石和痛風性腎病。
痛風病多發于40歲左右的男性,女性患此病多在絕經后,男女之比為20∶1。此病起病急驟,多在夜間關節劇痛而驚醒,以第一跖趾關節及足跗關節受累最多。病情一般持續1~2周,可自行緩解,一小部分病人只有1次急性發作,大部分病人病情反復發作,多在第1次發作后6個月至2年內復發,發作間歇期可完全無癥狀。
痛風的治療原則為:(1)盡可能迅速地中止急性發作并防止復發;(2)糾正高尿酸血癥,使血尿酸濃度保持在正常范圍;(3)防止尿酸形成和腎功能損害;(4)防止或治療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壓、肥胖等能使痛風惡化的疾病。其主要措施包括:合理的飲食控制,充足的水分攝入,規律的生活安排,適當的戶外活動,有效的藥物治療。
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常用秋水仙堿等;治療間歇期和慢性期痛風,主要使用促進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使尿中的尿酸排出量明顯增加,血尿酸濃度下降至正常范圍;另外,也可應用別嘌呤醇抑制尿酸的合成,降低血尿酸濃度。這些藥物都能夠緩解癥狀,有一定的療效,但長期服用毒副作用較大,容易引起腎衰和心臟病等,且易復發,所以我們不主張長期服用這類西藥。
祖國醫學中也有“痛風”的記載,根據痛風病的臨床表現將其歸屬痹證范疇。我院在應用螞蟻類風濕靈系列藥物治療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的過程中,發現其可減輕因尿酸沉積造成的炎癥性反應,因而開始根據痛風的臨床表現將其辨證分型,并有針對性地應用螞蟻類風濕靈系列藥物進行治療,發現毒副作用小,遠期療效可靠。
據我們觀察,痛風病中熱痹證型居多,其病因和發病機制為外感風寒濕熱之邪,阻于經絡,郁而化熱;內傷膏梁厚味,濕熱內蘊,內外相合,日久邪熱煉液成痰,致氣血不暢,經脈不利,不通則痛,病程日久耗傷氣血,血行無力則瘀滯,痰瘀互結于經絡則關節腫大畸形,功能障礙。以螞蟻類風濕靈系列藥物為主再加上配伍適當的清熱利濕、涼血通絡及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的中藥,使體內嘌呤代謝增強,恢復正常或趨于正常的代謝水平,控制急性炎癥,預防痛風性關節炎的復發,再適當配伍別嘌呤醇等西藥,預防和治療尿酸鹽沉積于關節和腎實質中所引起的損害,防止尿酸性腎結石的形成,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