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鐸(又譯默多克),全世界響當當的傳媒巨子,萬眾矚目的傳奇人物,姑且不論他手中握有多少電視臺、多少國際知名報紙、多少廣播公司、多少出版社,單就他的媒體帝國可以覆蓋全球2/3的人口來說,就足以令任何商業和科技領域相形見絀。
也因此,他的一舉一動都給人以牽一發而動全局之感,從婚姻大事、誰來接班、患了前列腺癌,乃至剛剛過完的70歲生日,似乎稍有差池,就可改變傳媒帝國的走向。
假如沒有了這位傳媒之王,全球2/3的人讀報、看電視看到的也許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
假如沒有了梅鐸,他的傳媒帝國進軍各大洲、染指網絡的擴張夢想也許僅僅是個夢想;
假如沒有了梅鐸,龐大的家族事業、錯綜復雜的爭權奪利也許在群龍無首的狀態下上演一出帝國衰落記;
假如……
于是,梅鐸在3月11日的壽辰上放出豪言:“我的前半生大多被荒廢。按照我的個人估算,我的生命大概還剩下17.5萬個小時,當然這還包括睡覺、和家人在一起及參加一些無聊會議的時間,我必須抓緊每分每秒,因為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精心打造媒體帝國
從澳大利亞起步
梅鐸現在居住在紐約曼哈頓,但出生地卻是澳大利亞墨爾本,那里是他事業起步的地方。1953年,年僅22歲的梅鐸繼承父親在AdelaideNews的控股權,這是他傳媒事業的開始。雖然那只是一份小報,但梅鐸卻把它辦得有聲有色。第二年,翅膀稍硬的他便收購澳大利亞的新聞有限公司(新聞集團的前身),當時該公司旗下只有一家報紙《新聞報》,是南澳大利亞州第二大日報。此后,梅鐸通過收購把澳大利亞各州府的多家報紙收羅網下,使新聞公司茁壯成長。他還于1964年出版了《澳大利亞人報》,這是澳大利亞第一份全國性日報,至此,梅鐸已成為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傳媒名人。
連串大手筆狂掃英倫
20世紀60年代后期,羽翼豐滿的梅鐸開始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英國便是他進軍世界傳媒的第一站。這位在英國不知名的“澳大利亞年輕人”登陸后,迅即在英國報業界刮過一股并購旋風,把多年來積壓的沉悶一掃而光。
梅鐸首要的目標,就是英國歷史最悠久、最大眾化的報紙之一——《世界新聞報》。為了取得這家報紙的控股權,梅鐸可謂是機關算盡。當時最先提出收購的是被該報總裁卡爾視為“強盜”的英國傳媒巨頭馬克斯韋爾,他不斷出高價誓要奪得《世界新聞報》。就在那時,梅鐸像騎士般出現在疲于應戰的卡爾面前,他提出由他與卡爾的侄子克利弗成為聯合董事長,共同抵御馬克斯韋爾,這一提議很快得到卡爾的同意。但這只不過是梅鐸所設的陷阱而已,交易完成后,梅鐸擁有《世界新聞報》40%的股權,此時他原形畢露,要求做惟一的董事長,并趁機收購卡爾家族另一成員手中的股份,使自己手中股權上升到49%,卡爾大呼上當之時卻大勢已去。梅鐸成為這一戰役的大贏家,從此擁有進軍世界報業的橋頭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梅鐸接連收購《太陽報》、《泰晤士報》和它的姊妹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從此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報業帝國。
擴張美國版圖
20世紀80年代,梅鐸拋棄了高債務戰略,轉向更保守的管理方式,但兼并、收購的步伐并沒因此減緩,觸角開始伸向媒體高度發達的美國。
梅鐸1985年取得了美國公民權,決心在那里創建電視傳媒王國。他建立的電視網絡公司——福克斯公司,對美國電視傳媒傳統三強ABC、NBC和CBS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此后,紐約的WNYW、音樂頻道、《紐約時報》,洛杉磯的KTTV、11頻道和兩家有線體育臺統統被囊括旗下。
2000年8月14日,梅鐸的新聞集團還宣布出資53.5億美元煿郝蠐10家電視臺的美國產業集團Chris-Craft,創下在美國數個城市同時擁有兩家電視臺的紀錄。新聞集團在美國已控制了福克斯電視網和22家電視臺,在這個媒體林立的國度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
但進入21世紀后,梅鐸在美國的擴張卻遇到諸多的不順。就在今年2月份,梅鐸即將收購美國休斯電子公司屬下直接電視公司的消息已是滿天飛,一個世界級的衛星電視巨無霸似乎呼之欲出。但天有不測風云,談判因休斯電子公司董事長邁克爾·史密斯不同意而陷入僵局,梅鐸本想以此項交易作為自己70大壽最珍貴的禮物,可惜未能如愿。梅鐸緊接著又把目標投向美國另一家衛星公司——“回響之星”,只可惜“回響之星”的總裁埃根一直是梅鐸的死對頭,他們最終是否能坐下來談判還是個未知數。
“流血”亞洲只為圈地
除了在歐美布下天羅地網外,梅鐸對亞洲也早有野心。自從1993年從“小超人”李澤楷手中購得香港衛星電視以來,他就一直在亞洲開疆拓土,夢想著有朝一日建立一個跨越東西方的傳媒帝國。
如今,“香港衛視”已投入約10億美元巨資,從當初主要以英文為主的5個頻道,擴展到今天的27個頻道。去年年初,梅鐸宣布與“香港電訊”合作,利用“香港電訊”在寬頻科技、互動電視及互聯網的優勢,配合衛視豐富的節目資源,建立一家實力強大的綜合多媒體公司,在香港甚至全亞洲提供寬頻服務。本來這是個天衣無縫的合作,但眼看收購在即,半路卻殺出了“小超人”李澤楷,從而掀起一場“香港電訊”爭奪戰。但梅鐸最終敵不過“小超人”,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香港電訊”落入他人之手。
除此之外,梅鐸還斥巨資進軍中國和印度的互聯網業。新聞集團下屬有一個數字投資公司,專做風險投資,在中國投資了21CN.com、netease.com、renren.com、Chinabyte.com等著名網站,但所有這些投資目前都看不到任何盈利,如今梅鐸在亞洲的虧損高達5億美元。外界把梅鐸在亞洲的失敗歸咎于他的天真和時運不濟,但梅鐸卻不以為然,他自認在亞洲的“流血”是為了圈地,只要努力付出,盈利的那一天終會到來。
邊罵邊趕網絡潮流
梅鐸曾是國際互聯網最大的批評者之一,聲稱“互聯網毀掉的產業比它創造的產業要多得多”,指責互聯網企業在股市中的水分太大。然而,互聯網上的無限商機最終也促使其傳媒帝國向互聯網時代過渡。梅鐸曾宣布,他旗下的新聞集團將“一勞永逸”地轉變成一家互聯網公司。
目前,新聞集團正緊鑼密鼓與世界最大的移動電話公司諾基亞磋商合作大計,包括通過手機上網收看電視節目。梅鐸和諾基亞如果真能合作,相信可以抗衡合并后的美國在線及時代華納。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并,是看中了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用網上服務。梅鐸也看到這方面的發展趨勢,他的集團在衛星電視方面,擁有全球性的網絡,提供娛樂和資訊,以無線方式進入家庭。但他也認為,消費者希望使用移動電話和無線的設備來進入互聯網。諾基亞在這方面的技術堪稱大哥大,如果這兩個集團合作,應該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梅鐸的“中國情結”
多年來,梅鐸南征北伐,實現了在全球構建媒體王國的夢想,已是古稀之年的他至今還沒放下寶刀。據說他晚年人生的目標之一,便是真正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有人認為,當68歲的梅鐸與中國女子鄧文迪牽手的那一刻,就意味他開始中國市場的進入。鄧文迪出生于中國廣州,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獲得工商管理學碩士。她與美國一位運動服制造商結過婚,曾任梅鐸新聞公司香港衛視業務開發副總裁。梅鐸自與鄧文迪交往后變成了一個“悠閑松弛”的人,以前他經常打著領帶、西裝革履,現在他卻穿著黑色馬球襯衫和休閑褲。
娶一位中國太太,也許就是梅鐸“中國情結”最深刻、最生動的表征。但梅鐸與中國結緣最確切的時間,應該追溯到1985年。這一年,梅鐸的新聞集團將20世紀??怂沟?0多部電影贈予了中國中央電視臺。這些影片包括《音樂之聲》、《巴頓將軍》等,曾一度使很多中國人瘋狂著迷,他們都記住了好萊塢的這家電影公司,卻不知道它背后真正的老板原來就是梅鐸。而梅鐸真正進入亞洲乃至中國市場,卻是以1993年新聞集團收購李澤楷的“香港衛星電視”為標志。1995年和1999年,新聞集團下屬的倫敦《泰晤士報》,先后兩次贊助了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舉行的大型中國文物展;1996年,新聞集團旗下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了鄧榕所著《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的英文版。而當梅鐸將英國的BBC新聞從他的衛星電視節目中抽走,并中止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的傳記合同時,其意義遠比贊助文物展要大得多。當外界質疑梅鐸的行為時,他的回答是:“我們準備在中國扎根啊!”
是的,梅鐸真的要在中國扎根,目前北京正在積極申辦2008年奧運會,梅鐸一再聲言支持中國申辦奧運,并希望中國申請奧運成功。看來,梅鐸這個中國女婿還不空負其名。

三次婚姻與接班人
梅鐸的第一任妻子名叫帕特,但這段婚姻極為短暫。1967年,梅鐸與當時擔任英國《每日鏡報》記者的19歲的安娜結婚,育有兩男一女。但由于梅鐸太熱衷于工作,他與安娜的婚姻再次觸礁。1999年6月,68歲的梅鐸再度結婚,他的新娘是32歲的中國女子鄧文迪。這對老夫少妻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美滿。
雖然梅鐸雄心勃勃,永不言老,但他畢竟已70了,加上去年初患上了初期的前列腺癌,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因此,誰將成為他接班人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女兒伊麗莎白今年32歲,是新聞集團占有40%股份的英國天空廣播公司的節目總監。長子拉克倫28歲任集團駐澳分公司總裁,次子詹姆斯27歲,是新聞集團美國數字出版公司的總裁。伊麗莎白曾一度被認為是梅鐸的接班人,拉克倫的地位近來急速上升,雙方之間的斗爭十分激烈。
梅鐸曾表示,他的3名子女必須“顯示出一些本領來”,才能接替自己的職務。至于現任妻子鄧文迪如果有了孩子,梅鐸表示也必須按“規矩”,等到孩子30歲之后才可繼承家族事業。
海外星云 200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