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勢——上海這邊風景獨好
要說三地房地產業的現狀,最樂觀的莫過于上海。現在你問上海人:“雙休日干什么?”答案很可能是:“看房去。”坐上看房直通車,輕輕松松把幾個樓盤看個遍,已經成為不少上海人周末的“必修課”了。個人購房正成為上海市民的最大消費支出之一,上海個人買房比例高達97.5%,高居全國榜首。反映房價的中房上海指數,自1999年11月止跌回升后,就像雨后春筍一樣節節攀高。顯然,上海的房地產銷售已經走進旺季。
與上海的紅紅火火相比,臺北和香港的房地產業卻似乎冷清許多。尤其是臺北的房地產業近兩年更出現少見的低迷態勢,去年以來臺北平均房價跌幅達16.1%,創下10年來最大跌幅紀錄;累計從1990年以來的11年間,臺北房價已經跌了34.4%。面對死氣沉沉的臺北房地產業,很多房地產開發商沒米下鍋,信心跌到了谷底,加上臺灣當局政策不得力,他們干脆前往內地尋找投資收益。
與臺北相比,香港的情況要稍微好一些。房地產市場在香港一向被視為反映社會穩定的指標,1996年和1997年,香港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因此香港千方百計希望多蓋一些公房,私人地產商也希望加快建房速度。而到了1999年和2000年,樓市供應量出現過剩苗頭,偏偏在這期間,由于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市民對房屋的需求明顯減少,導致樓價疲軟,一直不振。

樓價——臺北最不合理
三城相比,香港樓價位居首位,臺北次之,上海最低。
香港的房價高是人盡皆知,雖然房地產業目前處于低迷狀態,但其房價依然高得驚人,每平方米約3.5萬人民幣左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與倫敦不相上下。
雖然臺北房價比香港低,但長期以來卻不合理。臺北人想要購買房子,必須省吃儉用多年,因此買房是一般民眾一生最大的負擔和夢魘。除努力籌措自備款外,購房后20年、甚至30年的龐大銀行利息負擔常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從1990年到2000年10月初,臺北的房價由平均每平方米5.4萬新臺幣(約1.3萬人民幣)下降到每平方米3.5萬新臺幣(約8800人民幣),但購房的人依然不多,有些人寧愿到大陸購置房產也不愿買臺北的房子。
三地之中,上海的房價是最低的,但隨著買房的人越來越多,房價也日益上漲。去年8月份的住宅價格就比前年10月份上漲了3.13%,去年前10個月,商品房平均售價為每平方米3027元,比1995年全年商品房平均售價每平方米2572元,上升了17.6%。整個上海市,徐匯、盧灣、靜安等市中心房價最貴,內環線內基本房價在每平方米4500元以上。
豪宅——香港一枝獨秀
豪宅的多少,是城市住房建設最生動、最前沿的表現。
香港有錢人太多,豪宅又是身份象征,因此在香港中小型住宅價格下降之際,豪宅市道卻一枝獨秀,造價不但沒隨大市回落,今年頭3個月還不斷節節上升。香港豪宅平均造價已由1998年全球排名第五位,迅速躍升至今年2月的第二位,僅次于日本東京。去年4月份,香港半山譽皇居頂樓復式住宅,成交價為16億港元,是全球最貴的多層豪宅,那里環境清幽,可盡享維多利亞港或山頂景色。但16億港元這個價錢實在太驚人,如果在歐洲可買到一座王宮、一個農場或10間巨宅。
臺北的豪宅也不少,去年更稱得上是“豪宅年”,幾乎新推出的上市房產中,都以豪宅自詡。但這許多豪宅如今都落得風風光光上市、凄凄慘慘結案的下場,平均成交率不到30%。甚至連臺北10大名宅,過去一直是需求大于供給,只要市場上有出售,馬上有買家詢價、議價,搶手得很。現在連張朝翔、陳居德、黃任中等商界名人,都紛紛將手中的豪宅托售,過去根本不可能討價還價的10大名宅,出現了8折到9折不等的議價空間。
隨著上海有錢人的增多,豪宅建設也悄悄升溫,因此獨一無二的浦江兩岸最佳全景觀賞點的北外灘,也迅速升值。擁有山、河、湖、海等天然景觀的位置絕對屬于理所當然的豪宅區。上海郊區川沙的某豪華小區,一邊是標準的18洞高爾夫球場,另一邊則是浩瀚的東海,地理環境之一流,是香港、臺北大多數豪宅無法比擬的。G
海外星云 200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