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勇

恐怕大多數女性都有逛街的愛好,可是她們的目的卻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消費購物,有的是為了了解流行趨勢,有的干脆把逛街當成休閑的一種方式。不過,當她們情緒不好時,她們逛街的目的卻似乎只有一個:發泄。這種發泄往往通過消費來完成,消費的金額常常會超出她們的正常支出范圍。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情緒消費”。
零點調查公司最近對北京、廣州和上海三個城市900多名受訪者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93%的18~35歲女性有過情緒消費行為,情緒消費占女性消費支出的20%。最近一次關于國內消費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有過情緒化消費經歷的女性比例高達46.1%。而早在3年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在一次類似的調查中也發現了相同的問題。該調查還指出,男性情緒化消費的比例也達17.4%。
在眾多情緒消費的不同表現形式中,“嗜購”是一種比較極端的表現形式,嗜購者多為女性消費者。
在外企工作的羅小姐和男友幾次三番發生爭吵,后來兩人終于分手。分手的那天,她幾乎逛遍了當地的所有大商場,也不管有用沒用,一下子買了不下5千元的衣服,回到家卻連看也沒看就將衣服放進了衣柜。有的衣服還沒上過身就已經不喜歡了。
最近,王女士工作特別忙,任務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來。她覺得自己睡不好覺,記憶力也特別差,總丟三落四的。以往出現這種情況,她就去逛街,花了錢買了東西,她就會覺得心里舒暢些,腦子也好像清醒了,丟三落四的現象也會有所改變。這次她依法炮制,又去逛街,回來時發現自己提著一件平時特別喜歡卻因太貴而舍不得買的大衣。
靈華是一只被“大款”金屋藏嬌的“金絲雀”。大款有妻室,每星期只能過來陪她一次。其他的日子,靈華覺得好寂寞好無聊,于是,她把上街購物當作打發日子的辦法,每次上街她都要把身上帶的錢全部花光,大包小裹地提回一大堆衣服和化妝品。
類似這樣的購物經歷在一些女性身上屢見不鮮。一般來說,女性的這種消費行為多發生在情緒變化比較大或情緒極端不好時。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可以有以下3種解釋:一、排解郁悶。一個人心情不好時,總希望有外界的力量可以讓自己暫時忘記不愉快。對于平時就酷愛逛街購物的女性來說,利用這種方式來排解心中的郁悶是再好不過了,羅小姐就是通過購物來減輕失戀帶給自己的痛苦和煩惱,但是這樣買來的衣服,對她來說未必有吸引力。二、緩解壓力。有些人希望通過外在的物質刺激來發泄某種壓抑的情緒,王女士就是通過逛街購物來緩解工作的緊張和壓力。這種形式的消費,往往使她不能像平時一樣理智。三、填補內心的空虛,就像靈華,她內心空虛,生活不充實。對她來說,逛街購物可以排遣寂寞。
但是,瘋狂購物只能緩解臨時性的心理失調,并不能真正解決心理上的根本問題。實際上,情緒消費的作用非常短暫,而且還可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引起家庭矛盾、導致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等。
嗜購者購物后常常追悔莫及。有嗜購習慣的人應想方設法控制自己的這種行為。首先你必須知道,瘋狂購物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它調節心情的作用只是暫時的;其次,心情不好時逛街散心是可以的,但在出門之前,一定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并且記著少帶點錢,這樣即使你想買也會因為囊中羞澀而作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良好的“嗜好”。比如多參加一些有利促進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像打球、野餐、集郵等;還可以多交一些知心朋友,遇到不快時向他們訴說。對于嚴重的嗜購癥患者,有必要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