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永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不可避免地加快了。對于現代人來說,八小時之外不再是享受天倫之樂的良辰美景,人們總想用自己百八十斤的軀體、一日三餐的能量干更多的事情,獲得更多的收入。農民沒有了上下工之分,不分早晚地在自己的承包田里勞作;工人下班后算計著能否有其他的生財之道;知識分子在想著法兒讓自己的知識既能為他人服務,又能獲得勞務報酬;中小學生一面迷戀于電視節目和網上聊天,一面為升學競爭而苦讀;家長在省吃儉用,然后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血本地將錢“募捐”給學校……總之,人人都在忙,心靈的港灣缺乏的是寧靜,飽和的是煩惱。
凡事有利就有弊。掙了錢,卻耗費了心血;家長為孩子掏了大把的錢,很心痛,卻可能換來孩子的美好前程,世上真是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這種得與失的矛盾,構成市場經濟的基本節奏。我們如果不合理調適由此引起的緊張和煩惱,人們頭腦中越繃越緊的弦總有一天會突然崩斷,更大的煩惱會接踵而來。
那么如何調適?似乎很難有個立竿見影的辦法。我們只能這樣建議:面對現實,量力而行。所謂的面對現實,就是要根據自己的學歷、特長、身體狀況等方面的條件,在社會上找到適合于自己生存的崗位,只要有了基本的經濟收入,過日子就有了基本的保證。那么下一步就是量力而行了。所謂的量力而行,主要是對自己和家庭的基本狀況有個準確的估計。例如,全家的經濟收入有多少?哪些是優先必須的開支?哪些是相對次要的開支?要避免一味攀比的開支。脫離實際的高標準追求,只會增加經濟負擔。而為了盡快解脫經濟負擔,又不得不加班加點地工作,想方設法地掙錢,使精神總是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身體總是處于滿負荷運轉之中。那么這樣的煩惱還不是自找的么?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經濟困難給人造成的煩惱最為普遍。有人俏皮地說:“人生在世,啥都可有,就怕有病;啥都可無,就怕無錢。”但是,經濟條件是否優越并不總是影響人的情緒。撇開人們對金錢、物質的態度不說,單就純經濟觀點而言,更多的時候,是收入和支出兩方面的綜合情況決定了人們是否產生煩惱。例如,某人的家庭收入并不高,但主人很會安排,衣食住行、儲蓄、娛樂安排得井井有條,這樣,他也似乎樂在其中。相反,一個人即使收入很高,但卻大手大腳,海吃海喝,毫無計劃,花錢似流水,結果不但辦不成幾件事,反而覺得手頭經常缺錢,甚至債臺高筑,這樣的煩惱不但是自找的,而且不讓人同情。
有錢人的煩惱還不僅僅是這些,比如一些已發家致富的個體專業戶,一會兒擔心各種巧立名目的贊助、捐款,一會兒怕政策變,怕小偷偷,怕強人搶,怕“紅眼病”者的諷刺挖苦和變相敲詐。還有一些人,他們手頭錢很多,但精神頗感空虛,他們向往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受到人們更大的尊重。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滿意,為自己一心忙于買賣,耽誤了孩子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而嘆息和悔恨,或者為有錢買不來愛情而痛苦。總之,他們也有一本難念的經。
煩惱和其他情緒一樣,本質是人們協調環境、維系心理平衡的產物。當然,這種說法的基礎是,煩惱只是在正常反應和一定范圍的情況下,才是保持心理平衡的砝碼。如果反應不適當或超過一定范圍,就會破壞心理平衡,甚至導致疾病纏身。“多欲則傷身”。期望值越高,失望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用現實主義的態度去對待個人欲望,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各種各樣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