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惠敏
父母必讀:兒童容易患哪些營養性疾病呢?
蔭教授:兒童容易患以下幾種疾病:
1. 貧血
1992年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顯示,3歲以下兒童為貧血的高發人群,城市為11%~23%,農村為16%~29%。性別間無顯著差別。3~5歲兒童的患病率較低,城鄉均在12%以下。小學生貧血的檢出率為13%~26%,城市女生略高,中學生以城市女生患病率為最高(18.6%),農村男生次之(15.9%),農村女生和城市男生相對低。
維生素C、蛋白質、動物性食物來源的鐵、膳食總鐵等對預防貧血具有重要作用。膳食能量攝入過多、膳食結構不合理及消瘦是貧血發生的危險因素。人群實驗結果證明,用強化食品對缺鐵性貧血進行防治,可獲得滿意的效果。農村兒童1995年血紅蛋白的均值比1990年有所提高,從114.6g/L上升到120.9 g/L,貧血患病率下降了17.8%。
值得注意的是,農村6月齡以下兒童的貧血患病率也很高,可能是嬰兒出生后儲存鐵不足所致。因此,預防兒童貧血應從孕婦開始,對6~12月齡的兒童應重點保護,要及時合理地添加輔食。
我國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因地區、社會經濟狀況以及膳食習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目前全國貧血率的數據仍是1992年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最新的結果需等2002年第四次全國營養調查才能得出。
需要指出,多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各年齡組鐵的攝入量均超過了推薦膳食營養素供給量,有的報告超過推薦膳食營養素供給量的1~2倍。從表面上看,鐵的攝入量是充足的,但實際上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仍是當前危害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重要營養缺乏病。主要原因是植物性食物來源的鐵在體內吸收率很低,滿足不了機體對鐵的需要。所以,除了改善膳食構成外,適當采用鐵強化食品也是必要的。
2. 佝僂病
佝僂病在我國也相當普遍,主要發生在嬰幼兒。根據1987年我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項目,在9省區兒童情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0~5歲兒童活動期佝僂病的患病率為11.3%,其中城市為12.2%,縣城為11.1%,以1~2歲最高,為27.8%。
佝僂病與維生素D和鈣攝入不足有關。通常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人體維生素D來源主要通過讓皮膚暴露于日光下,由皮膚合成維生素D。根據實驗,3歲以下嬰幼兒如果每日在戶外活動2小時,可維持血中25—羥基—D水平在正常范圍,不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通過這個途徑獲得維生素D安全、經濟、有效。
我國居民膳食中以鈣缺乏最為突出,兒童佝僂病多發也與攝入鈣不足有關。給兒童以及青春期孩子補充足夠的鈣對成年后的骨骼健康有益。針對我國兒童鈣嚴重不足的問題,應大力提倡食用奶及奶制品、豆類及豆制品,以增加鈣的供給量。因為奶類不僅能提供優質鈣質,同時還富含優質蛋白質等多種營養素,應該說是兒童補鈣的理想食品。
3. 維生素A缺乏
根據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結果,城市學生維生素A攝入量可達推薦膳食營養素供給量的59%~76%,農村學生只達到48%~57%。近年來研究發現,腹瀉兒童中有63.7%血中維生素A含量低于1.05μmol/L,腹瀉組兒童血中維生素A含量顯著低于健康組的兒童。大多數腹瀉或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在發病前已存在維生素A不足或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
研究表明,對于血清中維生素A含量較低者,補充一定量維生素A或增加富含類胡蘿卜素的黃色和深綠色蔬菜的攝入量可改善維生素A的營養狀況,有助于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防御疾病的能力。
4. 鋅缺乏
根據我們的研究,我國學齡前兒童鋅營養狀況較差,這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生長發育。為了進一步了解鋅對學齡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已有人進行了大規模的實驗。結果證實鋅對學齡兒童的智力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對改善兒童生長發育而言,補充多種微量營養素的作用比單獨補鋅的作用更為明顯。這表明我國學齡兒童的營養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不僅僅是缺鋅。
根據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結果,2歲兒童鋅攝入量占推薦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DA)的百分比最低,農村2歲女童僅達到RDA的56.4%。隨著年齡增加,攝入量逐漸增加,在8~9歲達到最高,但是從9~10歲開始下降幅度很大,在11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增加。
總的來看,以6歲以下兒童鋅缺乏最為嚴重,僅達到RDA的67.1%,6歲以上兒童、青少年的攝入水平有明顯增加,達到RDA的80%以上。城市少年兒童的攝入水平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在農村,不同收入家庭之間的差別不大。
5. 超重和肥胖癥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根據報告,1996年8城市0~7歲兒童132,927人的肥胖率為1.76%,男孩為2.12%,女孩為1.38%;超重率男女分別為2.02%和1.66%。另據調查,7~18歲兒童肥胖率,深圳為12.7%,上海為6.21%,北京為9.54%,天津為8.20%,長春為11.43%,沈陽為8.39%;其中輕度肥胖占66.9%,中度占28.4%,重度占4.7%。
兒童的超重和肥胖癥性別差異與成人不同,兒童肥胖發生率多為男孩高于女孩。1986年調查8城市167,065名0~7歲兒童肥胖發生率為0.91%,10年來增長率為93.4%。
我國7~18歲兒童超重和肥胖率從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間,男生由2.75%上升到8.65%,女生由3.38%上升到7.18%,城市的男生高達12.0%,以大城市更為突出。
肥胖對兒童的正常發育、智力、行為、營養狀況都已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應該及早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父母必讀:據一些醫學專業人士講,兒童肥胖、體重超重也是一種營養不良。是這樣嗎?
蔭教授:兒童超重本身就是一種營養不良,或是營養不平衡,并不是營養過剩。英國的營養學家巴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在胚胎的時期營養不良,或出生時低體重的兒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增加后天發生肥胖的危險性。一般來說,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應該能降低一些肥胖兒童的發生。同時,肥胖兒童的發生受各種原因的影響,有遺傳的、內分泌的原因等,但膳食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現在由于商業的需要,個別的飼養場在喂養禽類的飼料中就添加了一些促進生長的激素。若家長為兒童提供這些食物,那么對他的生長發育就會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對于現在兒童超重的問題要全面分析,既有膳食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很難說兒童肥胖就是一個因素造成的。我認為膳食不平衡是比較重要的問題。
父母必讀:作為營養學專家,你覺得國家和個人該如何保證、促進孩子的健康呢?
蔭教授:1.盡快制定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的評價標準。
雖然學齡前兒童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但該標準有其局限性。它的研究樣本是美國中產階層的白人,大部分嬰幼兒是人工喂養而不是母乳喂養,不一定能很好地用于評價我國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
目前我國還沒有學齡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評價標準,這主要因為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并且制定這個標準的難度也較大。
2.關注學生營養,增加課余活動時間。
多項調查顯示,我國約有20%學生不能每天吃早餐或早餐攝入的能量和營養素不足,而早餐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很難通過其他餐次來補充。在農村,很多住校中學生,不能保證合理膳食。中學生正是長身體時候,如果營養素攝入不足,不僅會影響學習成績,還必然要影響到身體正常發育。
近年來,學校營養午餐已逐漸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這是個很好的發展趨勢,但是午餐的營養質量仍然令人十分擔憂。
另外,由于多種原因所致,我國兒童戶外活動的時間比歐、美等國兒童的活動時間少許多。
3. 加強營養知識宣傳教育,加大公共營養的投入和工作力度。
體格發育受多種因素影響,營養應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食物短缺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多見,現在人們缺乏的是營養知識。需要大力宣傳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知識,提倡攝入平衡膳食,積極引導人們形成合理膳食模式。由于膳食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要從兒童青少年著手進行教育,使他們具有平衡膳食的思想,避免養成不良的膳食習慣。
4. 重視農村兒童的營養改善。
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0%,只有努力提高這部分人口的身體素質,才有可能全面提高整個民族的身體素質。在農村開展兒童生長發育監測工作,是一項低投入、高產出的工作,應將這項工作列入日常衛生工作中。例如,廣泛宣傳母乳喂養優點,提高母乳喂養率;普及營養知識,讓廣大群眾利用自己家中生產或當地的食物資源,如牛奶、羊奶、禽、蛋、魚、水果、蔬菜等,喂養自己的孩子。
5. 研制營養全面、價格低廉的嬰兒輔助食品,滿足農村兒童需要。
我國農村嬰兒輔食很局限,多為稀飯、少量蔬菜,提供的營養素不能充分滿足生長發育需要。缺乏適宜的嬰兒輔食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大力發展符合營養需要和衛生標準的輔助食品。
6. 建立健全全國兒童營養指標數據庫,進行必要的營養干預。
除了要定期監測我國兒童生長發育狀況,對于兒童中存在的主要營養缺乏病也要進行定期監測,例如,兒童的維生素A缺乏病、佝僂病、營養性貧血等,這將有助于針對兒童中存在的突出營養問題,提出相應的改善和干預措施。
父母必讀:對中國居民的膳食情況,您覺得應進行哪方面的調整呢?
蔭教授:中國居民的膳食被世界營養界人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膳食,除了膳食中缺少奶類以外,我們的膳食是比較合適的。就普遍而言,我們膳食中脂肪的攝入量在國際建議的20%~30%之間(有些地方已超過),而美國人的膳食中脂肪攝入量是40%~50%,甚至還要高。美國的營養學家做了幾十年的努力,但降低幾個百分點都很困難,目前大概降到35%左右,但還是高。我國的居民不要走他們的路,同時在現有的膳食基礎上注意增加奶類或奶類制品的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