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廖寧遜
患者:近4~5年來我一直腹瀉,大便前常有左下腹部疼痛,有時還有腹脹,十分惱人。幾家醫院都診斷我得的是腸易激綜合征,我可連這個病名都聽不懂。
醫生:別著急,我把這個病名解釋一下你就會明白了:“腸”,指小腸與大腸;“易激”,就是易受刺激,易于激動,對輕微的刺激反應十分明顯,甚至躁動不安。“綜合征”是指這類病人有固定的幾種癥狀,如腹痛、腹瀉、便秘等。
患者:有的醫生可又說我是結腸痙攣,這對嗎?
醫生:其實講的是同一回事。這個病以前有好幾種名稱,除結腸痙攣外,還有粘液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不安定結腸炎等,但現在都不太用了,統稱為腸易激綜合征。
患者:我在醫院看病時,另一位病友的癥狀和我幾乎一模一樣。這種病常見嗎?
醫生:腸易激綜合征相當常見。在健康人群中,每5位女性或8位男性中就有一人至少患過一次腸易激綜合征。在消化專科門診中就更為常見,3~5個病人中就有一個。有趣的是,一些國家經度緯度相去甚遠,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殊異,但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率驚人地相似!
患者:這病傳染不傳染?這是不是一種嚴重疾病,與大腸癌有無關系?
醫生:請你放心,腸易激綜合征雖然相當惱人,但卻不是傳染病,也不算是嚴重的病,更非“不治之癥”。大量的資料表明:本病并無破壞性病變存在,也不存在惡變的問題。本病是一種功能上的異常,包括腸道對一般刺激過分敏感,或腸道中正常的有益細菌比例不足,且與飲食習慣、精神刺激等因素有關。
患者:我的主要癥狀就是腹痛,位置在左下腹。大便前腹痛尤為明顯,解完大便也就不痛了。腹瀉時往往便意很急,就是平常所說的“憋不住”。大便有時帶有透明的粘粘的液體,但從未出現過膿血。
醫生:黏黏的那種東西醫學上稱為“黏液”,多在結腸受刺激后分泌。根據病人主要癥狀,腸易激綜合征可以分為腹痛型(以腹痛為主要癥狀)、便秘型(以便秘為主要癥狀)、腹瀉型(以大便每日超過3次為主要癥狀),還有腹瀉便秘交替型。其中各型之間又多有重疊,你就屬于腹瀉和腹痛型。但是單憑癥狀來診斷是有一定風險的,最好根據不同情況做一些特殊檢查和化驗,然后再“拍板定奪”。
患者:做哪些特殊檢查和化驗呢?
醫生:大便常規檢查必不可少,還應做大便的致病細菌培養,再加上乙狀結腸鏡或結腸鏡檢查就比較全面了。也可以用X線鋇劑灌腸代替鏡檢。
患者:請問我該怎樣去治療呢?
醫生:要取得好的治療效果,應做到兩個結合,即精神治療與身體鍛煉相結合,藥物治療與飲食治療相結合。具體地說,患病后應該放下包袱、打消顧慮,振作精神,認識到本病癥狀的復雜性和病程的長期性,建立起有規律的生活制度,避免過度勞累與精神緊張,合理安排體力鍛煉項目并堅持下去。飲食方面,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尋找出自己不能耐受的食物并加以避免。便秘者不要長期使用瀉藥。多吃蔬菜水果,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腹瀉可選用思密達、氫氧化鋁凝膠,重癥可用易蒙停。最近我們給部分病人服用小量心痛定,既止痛又止瀉,反應不錯。
患者:其他的藥還有哪些呢?
醫生:便秘型的病人可以選用中藥麻仁丸、胃腸舒(動物胃腸粘膜制劑)等。腹痛型的病人不妨試用心痛定、阿托品、東莨菪堿、顛茄之類藥物。這些藥物雖可暫時止痙,但用多了易引起腹脹。病人在睡前輕輕按摩腹部,指壓足三里穴位,行之有效的輔助療法。最近有一種療效較好的新藥叫匹維溴銨,它止痛效果顯著,對腹瀉和便秘均可起到治療作用,受到病人歡迎。
患者:過去我一腹瀉就使用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四環素、黃連素、氟哌酸等,但都不管事。
醫生:腸易激綜合征并不是由哪一種致病細菌引起的,用抗生素當然不管事,有時還會惹出新的麻煩來。因為這些抗生素抑制了腸道中正常的細菌群,導致了有害細菌的滋生和猖獗,使得腹瀉、便秘、腹痛等癥狀加重。所以,不要濫用抗生素。有時加用一些調整神經功能的藥物如谷維素、維生素B1等,也有一定好處。
患者:經你一說我明白多了。我一定和醫生配合,堅持治療。謝謝醫生。
(后記:這位患者經過兩月治療,癥狀基本消失,自我感覺良好,現仍在維持治療之中。他認為治療成功的重要經驗就是振作精神、積極鍛煉、合理用藥、飲食調養。)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