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別動蕩寒冬
我們無法確定歐洲大熊俄羅斯的崛起,究竟還需要多少時間,一如我們無從考究普京的父親,為何感嘆自己的兒子“長得多么像沙皇”,無法想象漫步在陽光下的葉利欽,還會寫些什么關于過去與將來的自傳。然而,在經歷了近10年的震蕩,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一度千瘡百孔的俄羅斯,終于有機會享受靜謐的仲夏夜美夢。
強權政治穩定政局
普京,無疑是破解俄羅斯政治寒冬的關鍵人物。早在他上任伊始,就提出:“俄羅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體系,也應該擁有這樣一個政權體系。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這對俄羅斯是指一個民主、法制、有行為能力的聯邦國家。”他將俄羅斯復興的關鍵鎖定在——國家政治領域。
以史為鑒,俄羅斯政治轉軌初期,在“承認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之下,政黨多如牛毛,譬如“貧窮黨”、“人民良心黨”、“愛情黨”(認為愛情能拯救世界,也能夠拯救俄羅斯)、“性少數派聯盟”、“啤酒愛好者黨”、“香蕉黨”等千奇百怪、無奇不有。各個黨派之間,惡斗頻仍,致使一國政權在風雨飄搖中艱難前行。
對比今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于2001年2月7日通過了普京提出的《俄羅斯政黨法》法案,對黨黨聯合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俄羅斯政壇上中派和右翼兩大政治力量分別出現了聯合的趨勢,這一積極趨勢的出現是俄羅斯政治走向相對穩定的征兆。
經歷了太多的不可預測性的動蕩生活,俄羅斯社會的狂熱和緊張氣氛大大減弱,在安靜祥和的紅場上,人們開始向狂躁的游行與集會時代告別。
二流國家大國外交
美國總統布什上臺后,打出了所謂的“亞洲新戰略”,把中國視為美國在新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競爭對手和假想敵。一時間,曾經是冷戰時期美國最大敵手的俄國(前蘇聯)淪為二流國家,中國則崛起成為美國霸權最強硬挑戰者的言論,充斥于全球媒體。然而,只要稍微留意最近以來的全球外交的合縱連橫,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國際外交舞臺的“九段高手”,不是蠻橫無理的白宮牛仔布什,而是善于摔跤擊劍的克里姆林宮主人普京。在國際政治秩序重組的過程中,普京頂著“二流國家”的屈辱陰影,施展柔軟靈活的身手,進行著“二流外交”的精彩表演。不知不覺之間,他把俄羅斯推上不是強權的強權、不是主角的主角的“世界超級外交大國”的重要地位,使俄羅斯成為待價而沽的國際寵兒。
6月,普京在上海簽署了六國聯合聲明,接著在莫斯科與中國簽定《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正當國際媒體熱切議論美國逼中俄結盟的時候,普京妙手出招,讓全球媒體大吃一驚:他在西方八國峰會后與布什談笑風生,同意將美國的導彈防御計劃與兩國削減戰略武器的新談判合而為一。這對焦頭爛額的布什來說,他的表態近乎“雪中送炭”。
但是,千萬不要以此斷定普京會向華府屈服。轉眼之間,普京邀請美國發起部署導彈防御系統最該防范的國家之一的朝鮮領袖金正日訪俄,意味深長地安排金正日參觀有關太空設備的工廠,暗示俄羅斯有能力破掉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顯然,普京敢于打多種牌,拒美而不排美,迎中又留有余地,有效地遏制了北約對俄羅斯的進一步逼迫,也在眾強虎視眈眈的亞洲設下了擴張的基礎。
在今天的世界經濟版圖上,俄羅斯仍是無足輕重的困難戶。但是,普京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外交大動作,卻讓人隱隱約約地感受到,這個淪落的昔日超級大國,正企圖東山再起。
迎接經濟春天
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卻各自不同。再進一步說,幸福的國家都是相似的,只要經濟增長率持續上升。當俄羅斯贏得了經濟增長率連續三年的上升時,人們從一向不茍言笑的普京的臉上捕捉到了一絲絲罕見的微笑。
山不轉水轉
俄羅斯在改革的道路上,比中國占了更多的先天優勢。它的人口只有1億多,和中國比較起來,沒有“養活12億人”的重擔,再加上悠久的優良教育傳統,造就高素質的就業大軍,尤其是深厚的科研基礎,在不少尖端領域仍領先全球。山不轉水轉,告別物質匱乏,克服震蕩療法的痛楚后,俄羅斯迎來了久違的經濟曙光。
7年前,西方電視臺記者曾專門來到最具歐陸風情的阿爾巴特大街,報道陷入困境的俄羅斯,把鏡頭投向一家百年老字號“葉里賽耶夫食品店”那幾乎是空空如也的商店柜臺,挖苦地提醒這家老字號是“世上最豪華的食品店”。當時,震蕩療法的陰影籠罩莫斯科,而孤苦的乞丐四處可見,在阿爾巴特大街上,饑餓驅使正在服役中的士兵,身著軍裝沿路乞討。
但是,如今的“葉里賽耶夫食品店”,卻像皇宮那樣金碧輝煌、琳瑯滿目,充溢著令人垂涎欲滴的氣味。民以食為天,食品店也凝聚了歷史風云,成為折射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
經過十年的艱苦改革,克里姆林宮向新世紀交出了第一份經濟成績單。據俄羅斯官方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5%,高出預期的4%,而工業生產和民眾的收入也達到同樣的增長率。這在目前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形勢下,尤其難能可貴。
數字看增長
沒有什么比得上數字這東西來得實在,惟有它才能見證俄羅斯經濟新景。比如,俄最大的汽車制造商AUTOVZA今年上半年轎車產量為37.59萬,銷售總額則為499億盧布,比去年同期增加143億盧布,而純利則3倍于去年全年,達36億盧布,約合1.234億美元。
汽車銷售量的增加,顯示購買力增強,利潤成倍增長則表明經濟效益提升。而俄航空業的高速增長,更說明了俄羅斯經濟滑向起飛的跑道。幾年來,尤其是1998年盧布大幅貶值后,隨著經濟的恢復,俄羅斯國內與國際的旅客連年持續增加,使得已有40年歷史的莫斯科舍列麥杰夫機場不堪負荷。但就是這個設施落后的機場,2000年運送旅客1080萬人,營收總額達9600萬美元。機場當局預計,今年的旅客運送量還將超過去年,達1160萬,營收也將再創新高,達1億多美元。
其實,每年在莫斯科舍氏機場近13萬次的起降,具有非常強烈的象征意義,一直被視為俄羅斯經濟的晴雨表和縮影。
咖啡看變化
俄羅斯經濟好轉和人民生活獲得改善可透過許多現象來觀察,比如俄咖啡進口數量的增減。據不久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茶與咖啡世界杯論壇”大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今年咖啡的進口量將增加16%,達10萬噸,這對一個傳統上一半人口只喝茶,不喝咖啡的國家,已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也顯示這個國家在價值體系改變之后,生活方式的變化。
知識分子和高收入群體喝咖啡,在俄羅斯已成了一種時髦風尚,而且消費人數有增無減,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咖啡館一家家增加。目前,俄羅斯人平均咖啡消費量只有650克,與人均年消費量達10公斤的北歐國家還有一段距離,但這對以前只有一小部分人喝得起速溶咖啡的俄羅斯,已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僅僅10年,俄羅斯人過起了大起大落的生活。在“榮譽博物館”擔當講解員的伊麗莎白,經歷過蘇聯的輝煌好時光,同時也經受了蘇聯解體、國力下降、經濟崩潰、盧布貶值等一系列的打擊。在那艱難困苦的改革歲月中,因為貧窮,她曾經好幾年沒有去過餐館。而如今,這位白發婦人悠然地品著咖啡,化解由于經濟動蕩所帶來的種種恐慌與陰影。在這位一心懷念從前溫情歲月的老人眼中,人們讀到了一個堅定的信息:“比起對葉利欽的厭惡感覺,我現在更尊重普京總統。”
穿過黎明前的漫漫長夜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而相信市場法則,但市場法則卻是冷酷的。今天的俄羅斯還有不少人在貧困線下掙扎。在莫斯科,常常可以看到老年人,抱著一件家用物品或幾個黃瓜或一袋土豆在街頭叫賣,換幾個零花錢,也難得有人問津。無論是政治改革,還是經濟改革,俄羅斯還將面臨更大的考驗,無法回避一大籮新舊交織的問題。
過往幾屆俄羅斯政府都試圖擺脫大資本的影響,葉利欽本人也盡可能同那些寡頭保持距離,而普京政權時代則以拘留七寡頭之一的古辛斯基,向寡頭“宣戰”。但,這只能算是一個開始,要沖破寡頭集團的壟斷,發揮更多企業家創業的精神,還有更長更遠更坎坷的路要走。
俄羅斯在經濟增長率連續3年上升后,今后可能要面對下降的壓力。尤其美國布什政府的獨斷主義,全力發展NMD,勢將迫使俄羅斯重新投入軍備競賽。這或者可以刺激俄羅斯的軍工企業,但也可能使其重蹈覆轍,致使經濟資源不合理傾斜,陷入民生產品匱乏的深淵。
我們不得不注意到:盡管俄羅斯憲法已經明確規定了尊重私人所有制,但是俄實際經濟運作過程中的產權界限依然非常不明確。俄官僚利益集團非常善于在向市場轉換過程中使“私有化”政策適應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需要,譬如俄羅斯寡頭中最風光的別列佐夫斯基針對普京采取的打擊寡頭政策發表評論:“今天俄羅斯75%的財富已經私有化,但你能找到一個人敢說:這是我的工廠嗎?不能。”也因此,普京政權在與寡頭交鋒時,不得不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正基于此,也將嚴重威脅著俄羅斯未來的經濟走向。
還有人認為,目前的俄羅斯有點類似于西方國家由大蕭條向“羅斯福新政”的過渡階段,需要國家擴大需求、刺激經濟,但是俄目前由于對世界經濟的過度依賴、新的壟斷格局的形成、政權與資本的合流、政府對金融業的寄生性、大量中小企業的產生乃至農地私有化還都非常困難,真正的“新政”降臨仍需時日。
當昔日化為記憶的煙海,俄羅斯人依舊念叨:面包會有的,工作會有的,房子
會有的……愛樂)
《海外星云》(2001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