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心交出棒子,放手讓員工一搏的企業領導人來說,“摩托羅拉”CEO克里斯托弗·B·加爾文(題圖)所付出的代價,值得引以為鑒。
51歲的加爾文是“摩托羅拉”創辦人的孫子,是公認的好人,個性溫和,為人寬厚。1997年,他接任CEO時,認為應該完全放手,讓高層主管自由發揮。
然而過去一年來,“摩托羅拉”的市場占有率、股票市值、公司獲利能力連連下跌。它原是移動電話業內的龍頭,如今市場占有率只剩下13%,勁敵“諾基亞”則為35%;“摩托羅拉”的股票市值過去一年來縮水72%;今年第一季,“摩托羅拉”更創下15年來第一次的虧損紀錄。
美國《商業周刊》最近給加爾文打分,除了遠見分數為B之外,他的管理、產品、創新都得了C,對股東貢獻的分數更是D。
拖延決策,不肯解決問題,是加爾文最受批評的弱點。有一次,行銷主管福洛斯特向加爾文建議,換掉表現不好的廣告代理商麥肯廣告公司。但由于“麥肯”負責人是加爾文的好朋友,加爾文遲疑很久,表示應該再給對方一次機會。結果“麥肯”后來的表現仍不佳,最后加爾文才同意撤換,但時間已拖了一年。
加爾文優柔寡斷的作風,在“摩托羅拉”的衛星通訊銥計劃上,表現得最為明顯。銥計劃一年虧損兩億美元,是極為失敗之作,但加爾文卻遲遲沒有叫停。
此外,加爾文放手太過,沒有掌握公司真正的經營狀況。他一個月才和高層主管開一次會。在寫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談的盡是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就算他知道情況不對,也不愿干涉太多,以免部屬難堪。兩年半前,“摩托羅拉”準備推出一款叫“鯊魚”的手機。在討論到進軍歐洲的計劃時,加爾文知道歐洲人喜歡輕巧、簡單的機型,而“鯊魚”價格和對手一樣,卻更為厚重。會議中,加爾文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決定推出這款手機,結果“鯊魚”在歐洲市場節節敗退。
在瞬息萬變的科技市場,公司犯下一個錯,就會讓競爭者如鯊魚聞到血腥一樣,立刻聚攏過來。“摩托羅拉”的市場占有率也就一路下跌。
加爾文放手哲學也許是對的,但問題出在,他對公司真正的狀況并不了解。“摩托羅拉”曾經公開宣布,要在2000年賣出一億部移動電話,卻沒有達到目標。然而,內部員工幾個月前就知道目標無法達成,只有加爾文弄不清楚狀況。
加爾文的放手,沒有造就一個活潑、精力充沛的組織,卻變成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摩托羅拉”原有6個事業單位,由各經理人負責盈虧。由于科技聚合,每個產品界限已分不清楚,于是“摩托羅拉”進行改組,將所有事業結合在一個大傘下。結果是,整個組織增加了層級,反而變成一個大金字塔。
一直到今年年初,加爾文才意識到問題嚴重。他開除了營運長(COO),進行組織重整,讓6個事業部直接向他報告。他開始每周和高層主管開會。加爾文改變自己“好人、放手”的作風,企圖力挽狂瀾。
親自披掛上陣的加爾文能夠成功嗎?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摘自《世界經理文摘》)
《海外星云》(2001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