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7月,我和好友一行首次拜訪越南,親自到這個曾烽火連天近30年的戰場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們首先選擇了當年以打地道戰出名的古芝地道為參觀的首站。古芝縣位于胡志明市的西北面,從1948年的抗法戰爭開始,當地居民和游擊隊便開始用簡單的鋤頭、鏟子、簸箕和竹簍挖掘戰壕和地道,沒有任何的現代化工具和建筑材料。至越戰末期,居然挖出了長達200多公里的地道和500公里的交通壕,先后與具有現代化的法軍和美軍抗衡27年之久,僅憑這點就足以值得一探究竟。
古芝地道確實是一個獨特的抗敵奇觀,它經過戰爭的無情考驗,證實其的確具有隱藏和保存戰力,又可對入侵之敵進行伏擊等多種功能。如今越戰已成回憶,越南政府為了保存歷史遺跡,從80年代末開始,特別將古芝地道濱藥段規劃為可供參觀的越戰紀念公園,清除了隱藏在樹林內和地面下的地雷或詭雷,重新布置了尖樁坑、陷阱、武器陳列室、會議室、醫療室、餐廳及廚房等,于1990年開放參觀,不僅成了旅游勝地,也是越南政府進行民族主義教育的重點地區。
地道中的真實感受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我們只能弓著身子鉆入地道,才進入一小段,還不到50米就弄得渾身大汗,呼吸也覺得十分困難。因為地道內的空氣并不流通,加上當時正值雨季(每年5-10月),地道內有一股濃厚且潮濕的氣味。向導對我們解釋說,這個示范地道還是已經經過加寬和加高的,以方便體形較高大的歐美游客參觀。真使人難以想象身材瘦小的越南人,何以能夠在更加狹窄的地道內生活長達27年,并與人數超過自己幾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敵軍對抗,而且最終取得了勝利。
據介紹地道系統在地下蜿蜒曲折,從主干地道散開無數長短分支,隨地勢差異而互相連貫或相對獨立,縱橫交錯,宛如一座奇妙的“地下村”。地道不很深,但足以抵抗坦克和裝甲車的重壓。有些地道段筑成兩層至三層,各層之間的進出口都有秘密洞蓋,地道中的機要處設有截止樞紐。沿著地道開有通氣孔,孔口外面經過嚴密的偽裝。地道還建有無數的洞口工事,可以隨時打擊敵人。用于進出的洞口較小,只適合瘦小的越南人進出,且洞口十分隱蔽,同時還在周圍布置了許多尖樁坑和陷阱,其中包括反坦克地雷和榴彈發射器等,旨在制止敵人逼近。
地道內還建有可供戰斗后休息的大型地下洞,洞內可以綁吊床。有的處所可以儲藏武器、糧食、用水,掘有水井、地下隱煙爐灶;還有領導人、指揮員專用辦公室,地下手術室,以及專供婦女老幼藏身用的有較強抗轟炸能力的A字形地下室。有些大型地下室有通爽的頂蓋,上面偽裝周密,用以開會、放電影、進行文藝表演等。
在敵人大掃蕩期間,戰斗力量的一切活動和人民生活都會轉入地下。不過,在地道中雖然相對安全,但生活十分艱苦。因為在黑暗、潮濕的地道中,來往十分困難,大都要弓身行走或匍匐爬行;地道內有的地方因缺乏氧氣常常會發生窒息現象;在雨季來臨時,地道內便會出現多種毒蟲,甚至蜈蚣和毒蛇。而且,數百人每日上下洞口,要保守地道秘密也是很復雜的事。一根折斷的樹枝或者粘了泥土的草葉都要細心整理,以免被敵人發現而遭到攻擊。
在參觀過程中,向導告訴我們說,在一棵樹的附近有一個秘密洞口,看我們誰能找得出來。我們尋找了5分鐘都沒能找出來,最后還是向導在偽裝的草堆下找出一個與B4紙張(復印用紙)大小的木板塊,那就是地道入口。我們都不知道如何才能鉆入這么小的入口,還是請身高約1.6米且身材瘦小的向導來示范。只見他有如土撥鼠一般靈活,掀起木板塊后兩腿即刻踏入地道內,再用雙手托著木板蓋在自己的頭頂上,地面又恢復平整。
談起當年的戰爭,如今古芝的越南人稱當時裝備精良的美軍為“高貴的種馬”,而將自己比喻為生命力強韌的“地鼠”。美軍為了毀滅這個地下堡壘,采取了種種反制地道戰的戰術,其中最主要的有5種,即:水淹地道、派“溝鼠軍”攻地道,用警犬尋找地道并加以破壞、用大馬力的推土機四處挖掘摧毀地道,以及撒草種破壞地表植被等。這些方法盡管破壞了地道的一些局部,但對于整個連貫交錯、多層多岔、機關處處的地道系統來說,并沒有起到決定性的毀壞作用。
在漫長的戰爭中,古芝軍民憑借地道給了美軍以沉重的打擊。戰后,古芝地區獲頒“鋼地銅城古芝”稱號以及“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但同時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共有上千名軍民在戰爭中獻出了生命,逾千人受傷,2.8萬所房屋被摧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不過,在經過了25年之后,如今古芝地區已逐步復蘇。昔日的地道已變成翠綠的田野和繁榮熱鬧的鄉村,逐漸掩蓋了戰爭的痕跡。古芝現在已擁有了穩固的工農業結構,成為胡志明市重點的稻米、糧食生產區,同時也是保衛胡志明市西北門戶的重要軍事堡壘。(畢云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