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以前,如果要將上海的經濟競爭力和香港、臺北相比較,后二者肯定信心爆棚,說“上海再有20年也趕不上”都算客氣。但亞洲金融風暴一吹,風水就輪流轉了。
香港《資本》雜志曾于1999年6月期間,邀請了多位經常穿梭于內地、港澳臺經商的企業人士,按照政治、基礎建設、經濟、投資成本、人才、其他共6類指標打分,選出兩岸三地營商條件最佳的城市,結果,香港榮登營商條件最佳城市的榜首,其次是上海、臺北等城市。《資本》雜志的評選結果雖然不是“終審判決”,香港也仍穩坐頭把交椅,但足以讓香港和臺北緊張出汗的是,上海這個后起之秀的經濟競爭力,很厲害,大有取它們而代之的勢頭;而事實上,在這個排名中,臺北是跟在上海屁股后面的。
近兩年,隨著臺北政經狀況的惡化,上海投資環境的進一步完善,臺商登“陸”潮一浪高過一浪;外商和跨國企業紛紛將他們的亞太總部從香港遷往上海。許多臺灣人和香港人因此驚呼上海要“超臺趕港”。連新加坡資政李光耀也稱,香港和臺北甚至新加坡的地區優勢最多能保持20年,港臺一些“悲觀”的媒體甚至說,上海的經濟實力5~10年就會超過香港和臺北。最近,倫敦《經濟學家》資訊社發布的2001年世界投資前景報告,還將香港的排名由此前的第3名,降至第12名。
樂觀也罷,悲觀也罷,香港目前仍是世界金融貿易中心之一,臺北也仍是《經濟學家》報告中“總體投資環境最佳的亞太城市之一”,而上海,也已擂響朝“國際都市”進軍的戰鼓,并在市場、投資成本、人才等方面占有優勢地位。群雄逐鹿,一場經濟競爭力競跑賽的槍聲已在香港、臺北和上海“三巨頭”之間打響了。香港能否保住“大哥大”地位,上海會不會超過臺北,取代香港,又或者三城會不會“鼎足而立”,也許5~10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見分曉。
臺北 高科技含量:高
抗風險系數:低
外資吸引力:小
發展潛力:較大
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臺灣是公認受金融風暴影響最輕微的亞洲地區。其原因是自20世紀80年代初,臺灣經濟就進入了轉型升級時期,產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發展,島內出現了 一批具有高增值、高抗風險能力的高科技產業。據統計,目前高科技產業占臺灣整體制造業的30 %左右,科技產品的出口值則占全島整體出口值的40%左右。
在臺灣高科技產業長足發展的進程中,臺灣新竹科學園區便是帶領臺灣進軍高科技的龍頭。新竹科學園區吸引了許多大廠和大批高科技人才前往“淘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科技新貴,并把臺灣推向“半導體王國”的寶座。為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臺灣的高科技發展事業,不久前,臺北“陸委會”已通過議案,放寬大陸專才赴臺就業的限制。
然而,由于近兩年臺灣政局動蕩、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當局緊抱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政策不放,加上社會治安差、黑金泛濫等,使許多臺灣企業尤其高科技企業紛紛逃離“是非之地”,奔向大陸,掀起企業“外移”的浪潮。據統計,目前臺灣高科技企業中已有30.4%在大陸投資,有59.3%的業者今年將評估或直接赴大陸投資。市場規模大、同文同種的文化與語言優勢、經營成本低廉和人才眾多,是吸引臺灣高科技企業登“陸”的主要原因。而上海成為臺灣高科技企業登“陸”的首選陣地。
曾身兼臺北當局科技顧問的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田長霖說,臺北高科技發展的困境在于,混亂的政局和低迷的經濟扯后腿;企業和政府過分陶醉于目前電子資訊業的成功,忘了投資到更新的科技領域去,產業過于單一,抗風險能力差;投資環境惡化,外資逃離或裹足等。因此,從高科技發展的內環境和產業結構上看,臺北已經不如香港、上海,未來勢必面臨嚴重的挑戰。

香港 高科技含量:較低
抗風險系數:較低
外資吸引力:大
發展潛力:大
“發展高科技”、“科技興港”是近兩年香港報刊常見的字眼,顯示香港各界已將其視為振興香港經濟、開創新世紀的一項佳策。
美國著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認為,發展高科技是香港21世紀的惟一出路。否則,在10至20年之內,香港現有的優勢就會完全喪失。
既當臺北顧問,同時又兼任香港科技顧問的田長霖指出,過去100多年香港在英國統治下,雖然建立起了完善的法治制度,公務人員非常清廉,但其制定的整個經濟結構到了1997年之后,根本就不能適應實際的情況。因為香港的經濟結構非常脆弱,近年過度傾向于金融和房地產,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飽嘗苦果,損失比臺灣大許多。香港政商界反思調整后,才都意識到只有發展高科技才能救香港經濟,并保持香港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
為“科技興港”,香港政府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推動“數碼港”建設,并給予企業多項優惠政策。
●正式興建科學園區,以發展電子、信息科技、生物科技與精密工程4大科技產業為主。
●發展中醫藥中心。
●采取一系列鼓勵措施,如推出50億港元的“創新及科技基金”方案,協助中小型企業及鼓勵大學界與企業合作發展科技。同時,為了吸引內地和海外高科技人才,香港政府還先后推出了“專才計劃”和“優才計劃”。
和上海、臺北相比,香港發展高科技的最大優勢是資金充足、司法制度健全、公司稅率低(只有16%)和行政架構的高效等,但也存在地價昂貴、城市擁擠、污染嚴重、人才匱乏等劣勢。
上海 高科技含量:較高
抗風險系數:較高
外資吸引力:大
發展潛力:巨大
前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將其中國分公司從香港遷往上海;去年,荷蘭菲利浦公司和香港匯豐銀行遷往上海;不久前,微軟公司在上海設立亞洲區域工程中心;現在,王永慶之子王文洋投資十幾億正在上海興建這里最大的晶圓廠……
上海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浦東則是對這些外資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到1999年底,已有69個國家和地區在浦東新區投資近6000個項目,總投資額近300億美元,重大項目已成為浦東引進外資的主體,世界500家著名跨國公司中已有100家落戶上海,投資150多個項目。
一些分析家說,雖然目前香港和臺北仍具有獨特的區域性優勢,但上海以其廉價而技術高超的人力資源、廣大市場,正日益成為港臺和跨國公司進軍大陸市場的新“根據地”。摩根斯坦利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香港從來就不是進出大陸的通道,它只是一扇窗戶,如今既然上海這扇大門已開,那么我們還需要再爬窗戶嗎?”
90年代初期,全國掀起房地產熱潮,上海的浦東也不例外。由于過剩,房地產業走向低迷,上海立即意識到必須尋找新的出路,而作為經濟發達的都市,上海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高科技產業。信息技術成了發展高科技的主導產業,并催生了上海“信息港工程”。
和香港數碼港項目由商界推動不同,上海的信息港工程由市政府主導。它是一個全市寬頻信息平臺基建項目,不僅為高科技發展商服務,而且為全上海市民服務。項目內容比香港數碼港涵蓋面更廣。這個項目醞釀于1994年,1996年開始動工。該項目共投資700億人民幣,計劃在2005年完成61項工程,2010年時,整個項目全面竣工。
上海市希望通過信息港工程,不僅使上海的電子商務、社會公共服務電子化、行業交易平臺及特色網站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能帶動芯片、高速路由器、光纖通訊產品、大容量交換設備等高科技產品制造業的發展,讓上海市民的生活數碼化。
發展高科技,人才是要素之一,因此,近幾年,上海為吸引內地各省專才和海外留學人員前來創業,采取了一系列激勵措施,掀起了中國留學生歸國的熱潮。
與香港、臺北相比,上海的最大優勢是市場廣闊、人力資源豐富、地價便宜等,但公司稅金高(浦東33%)、行政機制不完善等是弱點。綜合來看,在發展高科技這一項上,香港和臺北目前仍處在優勢地位,但從長遠的發展潛力看,上海的確是香港和臺北最強大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