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被稱為“文化沙漠”,看起來是只重商業不談文化;一個以“海派文化”自居,但似乎總徜徉在泛黃的懷舊情緒中;一個難逃俗文化的怪圈,卻處處透著那么一點雅……
翻一翻 香港的圖書
或許是因為香港太商業化,人們印象中香港人是不喜歡讀書的,尤其不喜歡高雅文化,也因此香港才有了“文化沙漠”的綽號。
其實香港人到底愛不愛讀書,從書店的多少也可略知一二。現如今的香港,網上書店在不斷地拓展,傳統書店更是大肆擴張,愈開愈多、愈開愈大。特區政府銳意推行終身學習計劃話音剛落,書店經營者紛紛擴充業務,香港的四大書店——天地圖書、三聯、商務、中華書局,大展拳腳,在尖沙咀、新界等連開5家分店。
香港人讀書很有特點,即“短平快”,所謂“短”是篇幅不能太長,“平”是要通俗易懂,“快”是要追趕上熱潮,追得上城市焦點話題。
一般香港書市有兩大潮流,一是實用書,二是通俗作品。實用的書如應用財經、商業管理、電子電腦科技等,在金融風暴之后更熱門,香港人為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而大量地從書本中汲取知識;通俗作品方面,經常都會出現熱潮,例如:流行鬼怪故事、時興過DJ文化、日本等地漫畫風靡一時,而最能經久不衰的武俠小說、愛情小說才是暢銷不衰,金庸、倪匡、古龍、黃易、李碧華、林燕妮、深雪等人的作品,曾領一時之風騷。

聊一聊 臺北的文化
瓊瑤阿姨:臺北俗文化最深得人心、最經典的代表,無疑當屬長青樹——瓊瑤阿姨,她的通俗言情小說、言情電影、言情電視劇為文化與商業搭起了橋梁。今天,我們可以挑剔《還珠格格》電視劇的無聊與刮噪,甚至可以斥責它的庸俗與淺薄,但卻不能不承認它在大眾間的影響力是絕對的空前少有,它的存在證明了瓊瑤、俗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城市民謠:城市民謠之如羅大佑的歌,亦是臺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頁。有人說,羅大佑是一個旋律與文字背后的歌者;有人說,他的音樂是映亮一代人心靈的燈塔,是一個時代的見證;還有人說,他的音樂承載了東西文化的碰撞,他為流行音樂注入了一種生命。
漫畫:臺北果真著了魔地哈日、哈韓?臺北真的就這般迷失在日韓的漫畫堆里?其實不盡然,在泛濫成災的日韓漫畫堆外,有兩個人的書一定會有人看,即蔡志忠、朱德庸,他們兩人的作品恰好一古一今,前者用畫筆重新闡釋老莊哲學、孔孟之道,后者提筆勾勒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狀況,無論是反觀歷史還是近觀現況,其漫畫都蘊含著深沉的人文思考與關懷,讓人尋找到一點什么,關于曾經與未來的東西。
古文功底:都說臺北對古典傳統文化的傳承,做的是相當的好,比如一本《菜根潭》風行了將近50年之久。一部古典讀物能如此暢銷,首先證明了整個臺北人的古文根基相當的牢,古文造詣相當的精深。臺北的小學生,通常一開始就要求讀一些古文,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人必定能讀懂《古文觀止》,而臺北眾多作家的古文功底更是不消說了,詩詞歌賦信手拈來,現代的詩文中常常是引經據典。即使是一些通俗言情小說家,如席娟、言妍、于晴等,字里行間都跳躍著古典氣質的熏染,這正是香港和內地的一些作家想學而學不來的。

聽一聽 上海的聲音
文明碎片:懷舊的情緒,彌漫了整個上海灘。走到重新修復的“四川北路”,二三十年代的歷史風情一覽無遺。乘坐上黃包車,眼里掠過的盡是舊時的廣告與電影海報;走進煙紙店,可以買到舊日里的香煙雜貨;要不,到恒豐茶莊亦可體味舊上海的茶館風味;進一家“老電影”咖啡館,更可欣賞舊上海的經典電影。上海,四處都在醞釀海派文化的氛圍,昔日的文明碎片比比皆是。其實上海一直在緬懷著過去的文明:悠悠的爵士樂、手搖的留聲機、周璇的歌、紳士的懷表、沉默的黑白電影、張愛玲的小說、鴛鴦蝴蝶夢……記憶盡管瑣碎散亂,然而這些碎片無疑是上海特色文化中駐留最久的一隅。關于過去,在老人的記憶與年輕人的想象中怒放。
暗傷:最初提出文化暗傷的,是上海作家余秋雨,他在考察古文明發源地之后,對上海現代文明做出評價,認為上海文化存在著兩處暗傷。其一是缺乏創新,他認為一個城市,最關鍵的得有創新精神,而遺憾的是上海沒有,上海在文化套路方面突破太少,主流文化是記憶型的,總是用緬懷的態度來構建文明,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其二是,上海的文化流通強度不夠,和世界公認的文化中心巴黎、紐約、法蘭克福等城市相比相差甚遠,他認為任何一個文化發達的地方絕不是處于自給自足的封閉狀態。由此,我們看到了上海的另一面,暗傷意味著上海在建構現代文明時仍存在缺口與缺失,海派文化的延續與創新,任重道遠!
浦東新支點:有篇關于上海文化的文章寫得好,干嘛北京人放著天橋的舊不懷,偏偏大老遠地懷上海的舊?原來,天橋的舊透著辛酸與土氣,而上海霞飛路的舊,給人印象是摩登女郎、和平飯店、馬勒別墅……無外是緣于經濟是文明最堅實的基礎。如今,外灘對面的浦東是未來國際化的上海支撐點,那里有林立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那里曾舉行過《財富論壇》,那里……對于上海,懷舊與憧憬同等重要,不清楚過去又憑什么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