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世紀80年代初主持《神仙、老虎、狗》節目迅速走紅,到1985年獲得臺灣金鐘獎最佳男歌星獎,凌峰一度在臺灣演藝圈紅透半邊天。此后,他忽然在演藝圈銷聲匿跡,到大陸拍攝《八千里路云和月》,節目后來在臺灣熱播,讓臺灣人看到了真正的大陸。去年3月,他招攬一群IT英才,成立“中華八千網”,雄心勃勃要把自己的創意推向國際。凌峰個性鮮明,特立獨行,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人物。
高中念三年還是高一
凌峰原名王正琛,1945年出生于山東青島,4歲那年隨家人到臺灣定居。身為長子的凌峰,小時候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調皮好動,和他一起玩的小孩子,回家都會被爸爸揍。天生不服輸,加上父親又是典型的權威,以打、罵方式教育孩子,因而造就了年少輕狂的凌峰。
因為家境清貧,凌峰13歲就開始拉三輪車賺錢,還當過油漆工和水電工。在學校里,凌峰經常逞兇斗狠,雖然對藝術敏感度強,但不愛念書的他高中念了三年還是高一。始終是個問題學生的凌峰,索性中途輟學,打工養家。后來還是母親把身上惟一的金鏈子拿去賣了,凌峰才得以復學。
進入歌壇前10年,凌峰雖然有興趣也有天賦,但始終缺少機會。1969年,凌峰帶著身上僅有的20美元到香港發展,開始了漂泊的歌唱生涯,不但闖出一點名氣,也贏得“鬼馬歌王”的稱號。后來,他回到臺灣主持《神仙、老虎、狗》,憑著機智和犀利的主持風格很快走紅,成為港臺炙手可熱的藝人。

第一個到大陸拍電視的臺灣藝人
但走紅后的凌峰,很快厭倦了電視圈的制度、粗糙的節目和嬉笑怒罵的演藝生活,決定“功成身退”。1987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他回到山東老家,原來是為了一圓父親返鄉探親的夢,去到當地后才發現,臺灣人眼中的大陸和現實相差甚遠。抱著“寫歷史的使命感”,凌峰把惟一的房子賣掉,湊了一筆錢,組成外景隊赴大陸拍攝《八千里路云和月》,目的是為了在臺灣人民面前展現一個真實的大陸。因此,凌峰成了第一個到大陸拍電視的臺灣藝人。《八千里路云和月》剛開始遭臺灣當局禁播,但幾經波折后,最終呈現在臺灣觀眾面前,成為臺灣人認識大陸最重要的媒介之一,獨領風騷數年。
在經年累月的拍攝過程中,凌峰心中逐漸萌生將中華文化介紹到全球的念頭,因此又續拍《新八千里路云和月》,企圖讓中國人從世界的觀點來反省自身的文化。十幾年來,在這個理念下,凌峰帶領外景隊走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把各地的地理景觀、人文藝術、歷史文物及民俗活動等一一收入鏡頭,錄像帶多達7000多卷。這些影音資料一直擺放在凌峰的工作室里,隨著歲月流逝,顯得越來越珍貴。
中華八千網 看盡中國大江南北
兩年前,從美國返回臺灣的獨立制片人唐智超,在幫凌峰剪接節目時發現,這些資料并未被系統化整理,于是他建議由他提供數碼剪接設備,把影片轉化成符合網絡及多媒體使用的數碼資料,凌峰負責繼續拍攝新影片。
半年后,現任中華八千網的董事之一陳榮祥去找凌峰,看到他們沒什么資金又做得那么辛苦,主動出資1000萬新臺幣,由凌峰找來一群在各領域的翹楚,成立中華八千網股份有限公司。新人的加入,使原來浩大的工程進度加快許多,目前資料數碼化已完成1/3,預計年底可全部完成。
影音資料數碼化后,凌峰下一步的夢想就是把它放上網絡,讓全球華人認識成長中的中國。10多年來中國的進步和蛻變過程,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以上海為例,網站可以提供1分鐘的上海風情,可以呈現10分鐘的上海專題,還可以調出1個小時有關上海的歷史典故。目前,西方的“中國熱”方興未艾,全世界都急于在短時間內了解中國,這些影音資料將來的身價可望水漲船高。中華八千網將自身定位為“影像銀行”來經營通過影音智慧財產制作、授權和文化商品設計生產、銷售的方式以延伸影片的附加價值。
由于經過數碼化保存影音資料,可以依照需求隨意組合、運用每一個鏡頭。當客戶需要有關邊疆民族的片段時,剪接師可以從檔案中抓取合適的畫面重新組合,再以平均10秒、1年版權費約1000美元的價位出租。此外,跑遍中國大江南北,堪稱“中國通”的凌峰,總能規劃出既有深度又新鮮的旅游路線,因此中華八千網還計劃與旅行社合作開發,推出凌峰設計的旅游路線。所有這些,都是中華八千網盈利的來源。
從藝人到文化人
提及凌峰,不管是演藝圈的好友或是社會大眾,都用“主觀意識強、理想主義、脾氣急”來形容他。成立中華八千網后,員工幾乎都是30來歲的年輕人,身為董事長、年紀大到可以做他們父親的凌峰,給這群年輕人的印象又是如何呢?
在公司同仁眼中,凌峰是位“愛讀書、精力充沛、尊重專業”的董事長。凌峰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顧不得吃飯。他的體力和對工作的全情投入,也讓年輕一輩的員工自嘆不如。到大陸拍景,他腳力過人、健步如飛,體力比年輕的小伙子還好。此外,凌峰懂得尊重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不會自大、倚老賣老。經營網絡公司后,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網絡的東西我不懂,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如今的凌峰,和當初剛走紅后愛慕虛榮的他相比,確實變了個人。當時他好不風光,整天沉浸在物質享樂當中。和女孩子說話時,故意用手托住下巴,露出金表,一坐下,都彭打火機就往桌上一擺,完全一付“闊佬”的樣子。凌峰的蛻變,完全得益于拍攝《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此期間,他結交兩岸許多文藝精英,在和他們的交往中,他漸漸領悟到知識力量的重要性,若想提升自己,充實自我是惟一的途徑。因此,凌峰對自己的要求高于以往,期間讀了不少書。現在他家有藏書上萬冊,不論到哪,他經常帶一本“凌峰語錄”,不時記下讀書心得。現在,各界對凌峰的評價,也從“藝人”變成“文化人” 。(江煒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