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冒偽劣何其多
中國的打假已有年頭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中國人已經被形形色色的“假冒偽劣”所包圍:山西假酒案讓10多條生命魂歸黃泉;市場上的名牌煙,假的也許比真的還要多;用工業鹽制成的假食用鹽進入了百姓廚房和飯店;油條白白胖胖,原來是被摻進了洗衣粉;盜版書、盜版光盤、盜版軟件數量遠遠超過正版,把真貨擠得無處容身……
還有電熱水器漏電而導致入浴者身亡;假種子使農民白辛苦一年;四川虹橋塌陷造成幾十人傷亡;江西九江的防洪堤壩不堪一擊,被朱基總理怒斥為“豆腐渣工程”……
去年某高考考場大面積作弊和以往一些地方師生勾結利用BP機傳遞高考答案事件,使人們驚嘆高考這片凈土也已不存在。在北京、武漢等地,制售假文憑假證件的活動已公然出現在許多高校門口。
假貨遍地,造就了一種前所未聞的“英雄”,打假英雄王海靠打假出名并發財,仿效者四起,又形成一個新興行業——打假行業。
愈打愈多究何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不久首次對制假售假現狀及影響做出總體評價,指出,中國市場上1998年假冒商品價值約1300億元(人民幣,下同),如果再加上圖書及盜版光盤等其他產品,實際上假冒商品的銷售量有可能大大高于走私數額,其危害程度已超過商品走私。
“打假”活動至今已逾8年,辦法想了無數,成果也不少。從1994~1999年,全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查處制假售假案件達42萬多件,案值逾80億元。打假年年打,但制假售假卻反呈蔓延趨勢。售假主要在大中城市,而制假則集中在某些地區,其產品種類還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如以廣東省為例,粵東香煙造假嚴重,粵西以農資造假為主;浙江蒼南縣則是假冒商標標識的主要生產地。制假售假者的手段也是越來越高明,“小作坊”式生產及自行銷售已是“小兒科”,不少地方從采購、制造、運輸、貯藏到銷售,逐步形成了專業化分工及“一條龍”服務,活動也越來越隱蔽。制假者不惜購置現代化設備以制假,足可以假亂真,一些假冒商品還借助互聯網進行網上銷售。
制假售假之所以禁而不止,原因當然可以列出許多,比如制假售假者受暴利驅使,消費者的法制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差、貪圖眼前小利,法律法規不完善和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等等。甚至把“打假”當成“假打”的事亦不鮮見。
沉疴還需用猛藥
制假售假的危害誰都知道,僅以稅收流失為例,1998年假冒商品給國家稅收造成的損失為180多億元,如果包括假煙所造成的損失,當年造成的稅收損失占國家工商稅收和企業所得稅的3.24%,而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商標標識侵權的工業品所造成的稅收損失。制假售假惡化了中國投資環境,敗壞了中國商品的國際信譽,直接影響了中國產品的出口。特別是中國加入WTO的關鍵時刻,此害不除,禍莫大焉。
最近兩年打私的經驗應可借鑒,前幾年走私極為猖獗,后來政府痛下決心,嚴厲查處了遼寧丹東、山東乳山、廣東湛江和福建廈門等幾個特大走私案,挖出了一大批與走私犯罪分子勾結的腐敗分子,明顯扭轉了走私猖獗的局面,打假亦可效仿此法。還有既然一些官員靠縱容制假販假來標榜政績,何不針鋒相對地定一條:以轄區假貨泛濫程度作為考核依據之一,視情形予以相應的處罰。
也有學者指出,現在打假的法律多的是,有關法律條文少說也有數十條,可謂法網密布,但為何收效不大呢?原因是司法執法機關是地方化的機關,它們與地方權力部門和經濟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公安機關從屬于政府,檢察院、法院說是獨立,實際上在財政、人事等方面均受牽制,倘若地方政府護假,公檢法能奈其何?司法系統能否參考稅收、工商、銀行的做法,對管理體制作一改革?運動式的打假只能收一時之效,欲求治本還應另尋良策。
中國“打假辦”主任、國家技監局局長李傳卿最近表態:中國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有能力、有信心解決假冒偽劣問題。此話聽了讓人為之一振,但愿所有“打假辦”的牌子早日卸下。
(摘自香港《廣角鏡》月刊,徐永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