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生于德國,年幼時與父母遷居紐約,8歲時父親去世,母子倆遷到加拿大魁北克生活。為減輕家庭負擔,13歲開始做兼職:清早送報、假日在餐廳打掃,每周賺取35加元。十個手指頭賺回來的錢,令他成為同輩中的小富豪——16歲成為學校第一位學生車主,17歲加入時裝公司,不久便得到老板賞識。19歲決意到被視為遍地黃金的香港闖天下,20歲更賺到第一個100萬。
他就是有“蘭桂坊之父”之稱的Allan Zeman(盛智文),擁有香港中環蘭桂坊70%的物業,家財數以十億計。雖然一開始命運并沒給他優勢,但愛拼、愛贏、愛冒險的性格卻改寫了他的一生。
來港創立Colby成轉折點
17歲時,盛智文進入Algo集團工作。Algo集團是加拿大最大的時裝公司之一。那時,盛智文協助Algo集團由香港進口女性時裝到加拿大。因為工作關系他第一次踏足香港,便立刻愛上了它。認識香港時,盛智文才19歲。
盛智文覺得香港似乎有一種磁力深深地吸引著他。他眼中的香港比加拿大有個性,是一個很國際化、有動感、節奏明快的地方。不同國籍的人聚集在這里,人人都努力工作,今天有了構想,明天就實行。盛智文喜愛香港還有一個實際原因,就是香港的低稅率政策,是商人夢寐以求的“掘金”之地。那時香港出口成衣的稅率很低,只是15%,比加拿大低很多,可以減低成本,增加收入。
于是,盛智文決定來香港闖蕩。他的老板見他勇氣可嘉,竟答應給他資本做生意。就這樣,他單槍匹馬,來到香港。
1975年,盛智文成立了Colby公司,專營成衣貿易,把內地和香港的成衣出口到加拿大和英國。由于利潤大和有市場,盛智文的業務很快便上軌道,并在臺灣、韓國設立了分公司。那時,有兩件事最困難:其一是,打電話到外國要花上一整天,因為網絡不完善。其二是,中國公路建設差,要把成衣送到香港,就算用火車運送,貨物也可能中途遺失,而且沒有電腦系統,根本不知道貨去了哪里,有時甚至兩三個月也找不到。然而諸如此類的問題,并沒有阻礙Colby的發展,到后來,公司采購的商品也不限于成衣了,更包括百貨商品。
1984年,盛智文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當網球教練的布魯斯·羅克維茨。當時,盛智文正想找一個有活力的年輕人幫忙擴充Colby的業務,因為和布魯斯談得很投機,于是,盛智文便對他說 :“來!我教你做生意!”就這樣,布魯斯成了盛智文的工作伙伴。由于布魯斯的出色表現,為公司賺了錢,盛智文就將一半股份分給他。
要懂得尊重金錢
Colby由盛智文一手創辦,傾注了20多年的心血,但是去年下半年,他卻把這個心血結晶作價22億港元賣了出去。為什么盛智文肯拱手出讓Colby?為何不留給子女繼承?
盛智文有自己的想法,他說:“Colby本來要上市, 但不成功。不過,細細想來,Colby若能上市,我會獲取很多金錢,但股東就要虧本。因此,我還是選擇出售它。”
對于子女,盛智文從來不給他們壓力,只是給他們指引一條正確的路。他的兒子很能干,懂普通話、廣東話和英文,現在負責集團的物業發展;女兒喜歡設計,專責公司的宣傳,對他們來說,蘭桂坊比Colby更有吸引力。
由于從小踏足社會,讓盛智文對金錢的特性非常了解:“你要尊重金錢,如果你不尊重它,它可以毀掉你的生命。我知道一些有錢人,他們的子女吸毒、不工作,我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可能我以前不太富有,所以知道錢應該怎樣花。”
向上海輸出蘭桂坊
談到蘭桂坊(編注:蘭桂坊是香港的一條街,街上林立著許多酒吧),它的發展又是另一個故事。80年代,因為發展Colby的業務關系,盛智文認識了許多年輕的美國商人。他們都抱怨,在香港如果要去泡吧,只能到酒店里,很不方便。這啟發了盛智文,他想,自己也可以開餐廳和酒吧。于是,他開了第一間餐廳California。初時盛智文只是抱以鬧著玩的心態,可是,幾個月后,因為它處的地段好,與中環的心臟地帶皇后大道只有一街之隔,竟然也吸引了許多名人和模特兒,生意也越來越火爆。
于是,盛智文便以3200萬港元買下整幢大廈,計劃將全幢大廈的單位都租給餐廳經營者。他認為“加利福尼亞”娛樂大廈(California Entertainment Building這樣做可能會成功,于是把大廈翻新,把樓上的辦公室變成了餐廳。現在盛智文在蘭桂坊開設的餐廳共有17間,70%以上的物業(包括商廈及住宅)業權都屬于他。去年10月,盛智文還進軍內地,在上海開了3間餐廳。盛智文表示還會繼續開發上海的市場,下一個進駐點會是北京。今年春天,盛智文還將推出蘭桂坊網站,最新網址應該是Lankwaifong.tv。對于網站,盛智文如是說:“我喜歡新的東西,別人失敗的,我反而有興趣嘗試。我要找個正確的方法讓網站賺錢。我想廣告會為網站帶來收入,但始終有限,另一個方法是加入求職廣場,或者與其他大公司合作, 這個仍需繼續深想。”
因為蘭桂坊,多年來盛智文沒有停止過忙碌的工作。他從沒想過退休:“我一年在家吃飯的日子不到6天,其他日子都在蘭桂坊或參與朋友聚會。每年的最后一天,無論我有多忙,有多少節目,也會到蘭桂坊看看。年年如此,工作對我來說不是工作,而是享受。”(陳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