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相信嗎,當我們還是胚胎、在媽媽的子宮里發育的時候,來自我們父母兩方面的基因會不停地沖突、爭斗,最后才形成了我們初生時的樣子。
目前科學家已經查明,來自父親的基因會要求嬰兒長得健康壯碩,而母親方面的卻傾向于制造個子較小的胚胎,這是為了避免消耗太多的母方資源,造成胎兒過大而危及母體。
由于哺乳動物很少一夫一妻制,雄性傳宗接代的任務不是每次都能圓滿完成,所以只要一逮到機會,雄性基因一定會想盡辦法從母體爭奪大量的營養資源來成就后代。當然,這么一來,發育過大的胚胎勢必危及母體。
在這場雌雄基因的拉鋸戰中,科學家們懷疑“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正常情況下,來自父母雙方的基因在胚胎里會不分你我,共同運作。可印記基因就不同。科學家們發現:同樣的印記基因,如果來自父方,它可能是活化的、在胚體內充分表現自我,來自母方的卻沒有表現;或者相反——來自父方的不表現,而由母方的基因主導運作。目前,學者已在老鼠和人體上找出四十多個這種基因,其真正的數目可能上百。
這項“親代沖突”的理論,吸引了許多遺傳學學者。最近,他們證實:在胚胎中,如果與生長因子基因相似的Igf2基因是來自父方的,就會產生較大型的胎兒。
研究人員發現,缺乏Igf2DNA的小白鼠,出生時的體重比正常的少了30%。不過,這些“先天不足”的小老鼠后來長得不錯,很快就趕上了正常的動物。他們還發現,Igf2基因的主要“用武之地”是胎盤。經過Igf2基因的運作,營養物質就會大量供給胚胎發育。
很明顯,對于大多數人和動物來說,在這場“子宮里的戰爭”的結果是,父母雙方的印記基因打了個平手,從而形成了大小正常的胎兒。
[譯自美國《美國科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