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聯合,打擊洗錢犯罪
習慣上,人們把因政治腐敗或販毒、賣淫等有組織犯罪而獲得的非法錢財稱為“黑錢”。這些錢財一旦進入合法帳戶,或經過不斷的交易后,便會脫胎換骨,成為“合法收入”,這就是所謂的“洗錢”。
近年來,許多國家的政府和銀行對“洗黑錢”的問題很重視,陸續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洗錢者予以嚴厲打擊。
韓國政府最近通過了嚴懲洗錢犯罪行為的法令,對洗錢者將處以5年以下徒刑或3000萬韓元的罰款;對明知是“黑錢”卻仍然接受者,處以3年以下徒刑或2000萬韓元的罰款;金融機構如不舉報有洗錢之嫌的金融交易,會被處以500萬韓元的罰款。
香港特區對打擊洗錢犯罪也日益重視。因為從1996年至今,香港警方共查出2300起涉嫌洗錢案,但其中只有61起受到檢控,31宗被定罪。
以前,犯罪分子和犯罪集團主要是通過銀行來洗錢的。為了使銀行不被他們利用,2000年冬,瑞士、美國等11家大銀行共同擬定了一項旨在聯合打擊洗錢活動的計劃,并發表了《沃爾夫斯赫格反洗錢原則指針》,旨在建立一種全球性標準,確定各國在打擊黑錢存款方面應盡的職責。
11家銀行的行動得到了設在柏林的“國際透明”組織的支持,該組織的主席彼得·文根說,這次聯手行動將有力地推動國際反洗錢活動的開展——今后,那些販毒、貪污等非法所得再想通過這些大銀行“清洗”后順利進入金融市場,恐怕就不會那么方便了。
瑞士銀行:“洗錢天堂”
黑錢往往數額巨大,因此“洗錢”給銀行帶來的回報是非常誘人的。加上傳統上世界級銀行對客戶資料是嚴格保密的,銀行也就成了黑錢最向往的“歸宿”。
沒人知道銀行“洗”掉了多少黑錢,但據報道,每年約有5900萬美元的黑錢通過金融機構給“洗掉了”——這還僅僅是販賣毒品的黑錢。
銀行業是瑞士的經濟支柱,占國民經濟的15%。1934年,為了阻止納粹德國“窺探”其對手或猶太商人的銀行帳戶,瑞士通過了銀行保密法。但這樣一來,瑞士也就開始成為名聞世界的“洗錢天堂”。
80年代,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將數百萬美元存入瑞士銀行一案鬧得沸沸揚揚,到90年代,此類洗錢案更是頻繁。尼日利亞前獨裁者阿巴查在過去25年間,搜刮了幾十億美元,使該國負債累累,經濟衰退,他就是通過瑞士信貸銀行等金融機構“洗錢”的。瑞士信貸銀行顯然忽視了一些明顯的跡象,比如儲戶的年齡、國籍、資金來源等。
這些來路不明的錢令瑞士銀行的聲譽受到了很大損害。瑞士聯邦銀行委員會最近點名批評了幾家銀行。同時,他們的調查顯示,阿巴查家族6.6億美元的存款中,有2.08億美元是通過國際銀行體系從英國流入瑞士的,另有1/3是從美國流入的。換句話說,此次事件英美銀行也有份。
銀行對潛在的洗錢機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批評。
自從36歲的露絲·梅策勒女士擔任瑞士司法部長以來,情形發生了變化。瑞士政府近年來在取消銀行保密制度方面不斷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998年,瑞士實施了《反洗錢法》,規定金融機構有義務向政府通報可疑情況,知情不報者將受到法律懲處。瑞士銀行家協會也制定了行業自律公約,要求銀行人員警惕并防止洗錢活動,違規經營的銀行將被處以最高為2000萬瑞士法郎(約合1200萬美元)的罰款。
但也有許多瑞士人對梅策勒的斗爭表示了懷疑。因為其負面影響是,瑞士銀行的一些大客戶會因擔心隱私受到威脅而撤離瑞士銀行,從而影響瑞士的金融產業。
百億美元洗錢案
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在社會、道德、經濟生活等方面都處于無序狀態,為俄羅斯犯罪團伙掠取社會財富提供了可乘之機。而俄羅斯私有化改革又造成了新舊體制轉軌中的混亂,掌握各種獲利手段的犯罪團伙乘虛而入,掠走了大量資金。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俄羅斯黑手黨的數量猛增。1994年,俄內務部長葉戈羅夫宣布,俄犯罪組織的數目已由戈爾巴喬夫時代的785個上升到5691個;1996年,這個數字上升到8000個。
去年,美國聯邦調查局發現,一些俄羅斯人通過紐約銀行把近100億美元來路不明的巨款洗得“干干凈凈”。聯邦調查局對此展開全面調查,發現1993年以來,俄黑手黨通過紐約、瑞士等地的銀行進行過大量的洗錢活動。最典型的方法是把“黑錢”轉移到歐美國家,通過多次國際匯款,把現金轉入國外的賬戶,使之變為合法資金。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俄羅斯加大了懲治犯罪的力度。對外,俄羅斯加強與西方國家的合作,共同打擊有組織犯罪。現在,在美國駐俄使館內,有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人員長駐待命,而俄羅斯同美國聯邦調查局合作調查的刑事案件目前也已達300宗。對內,俄羅斯全力打擊犯罪活動并及時通過媒體進行宣傳。與此同時,普京上臺后開展的反腐敗、加強立法、剝奪地方行政長官“豁免權”、改革金融體制等一系列舉動,都為打擊犯罪、建立社會新秩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要同腐敗現象和犯罪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普京的態度非常堅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人類進入高科技時代的今天,犯罪分子洗錢的手段也變得越來越狡猾,越來越隱蔽。最近幾年,就有犯罪分子利用互聯網成功地“洗掉”了大量黑錢。
當銀行已成了洗錢的“危險地帶”,世界上一些網上賭場開始成為犯罪分子們安全的“洗錢天堂”。現在,這個問題已引起了一些國家的重視。
據悉,目前從事洗錢生意最猖獗的,是有“逃稅天堂”之稱加勒比海地區的安提瓜和巴布達國內的賭博網站,其數量多達幾十個。一個英國的特別行動小組視察該國后得出的結論是,盡管這個島國正在加強對賭博網站的監管,但許多網站仍在對全球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構成巨大的威脅。
通常,這些網站根本沒有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監管,也不遵守國際賭場的游戲規則,他們甚至都不查問客戶的身份,這就為洗錢提供了諸多便利。客戶只需在賭博網站上開設一個賬戶,就可以隨意地周轉資金。犯罪集團在把錢款打進這些賬戶后,一般先象征性地賭上幾把,然后就通知網站說:“我不想再玩了!”要求網站把自己戶頭里的錢以網站的名義開出一張支票退回來。這樣,一筆筆數額巨大的“黑錢”便輕而易舉地“洗”干凈了。
更嚴重的是,專門打擊“洗黑錢”活動的國際組織“金融行動特別工作隊”,近年來不厭其煩地督促設有賭博網站的國家加大監管力度,但大多數國家卻采取了不合作的態度。
看來,打擊“洗黑錢”的行動仍然任重而道遠,要根除“洗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摘自香港《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