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國《時代》周刊不久前推出了題為“中國的年輕人”的特別報道,內容涉及中國年輕人的愛國熱情、娛樂生活、網上求職、網上征友、托福補習、出國留學等等,下面這篇文章是整個專題的開篇之作,原題為《LostGeneration》(迷失的一代)。作為著名的世界性媒體,《時代》的觀點在美國極具代表性。從文中,讀者不難看出作者對中國明顯存在偏見,而對中國年輕一代的諸多描繪也顯得片面,但它卻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知道,美國、美國人以及美國的主流媒體,是怎樣評價我們的(本刊有刪節)。
青春就是要創新、新觀念挑戰舊傳統、憧憬未曾嘗試過的事物。青春會醉心于變革,而不會震懾于改變。
青春也是沖動、不可預料的:“明天會更好”的美麗承諾隱含的是要毀棄過去的威脅。青春會打破一切規范。
青春多采多姿、桀驁不馴、趣味橫生;時而聳人聽聞,但幾乎總是那么地叛逆不羈。青春是時尚、音樂、文學和流行文化的先驅,但是最先去扔石頭、丟炸彈、沖向路障柵欄的,也是年輕人。
一言以蔽之,青春就是活力——在幅員廣大的中國,這些活力能夠導引紅衛兵的胡作非為、互聯網絡的創業熱情、在貝爾格萊德中國大使館轟炸事件之后向北京美國大使館扔油漆彈的群眾,或是如今正站在同一棟建筑外面、殷切期盼能到哈佛或柏克萊進修的申請簽證長龍。
對中國而言,青春就是未來,有太多神秘、復雜、刺激的不確定。“世界是你們的。”毛澤東在1957年告訴一群中國學生。“你們年輕人充滿了干勁與活力,正值花樣年華,就像早上八九點的太陽一樣。我們的希望都在你們身上。”如今毛澤東已經作古,新一代的中國青年正逐漸適應一種新革命——市場革命,這項革命為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帶來財富、腐敗、機會與混亂,每一種都一樣多。
在往后的1/4世紀里,中國將呈現出怎樣的面貌?是國際社會中日益富足、自信、開放、負責的一員,運用自己的力量成為穩定亞洲的磐石?還是自私、停滯、專制、排外的國家?中國當今年輕的一代將會是決定者。綜觀歷史,很少有社會出現過像中國在20世紀最后1/4的時間所經歷到的劇烈轉變。全新的經濟、社會景觀已經建立起來——而且在那段時間,約有6.3億中國人出生,大約是中國總人口的半數。他們隨著生命的洪流呼嘯而下,比揚子江的滔滔江流還快。
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是“解放”后第一個必須真正長大的世代。在他們父母那一代有“鐵飯碗”的制度,個人的工作單位都會提供職業與食宿的終身保障,因此,國民可以完全依賴政府,基本上和小孩子一樣不必長大。現在可不行了。住宅、教育、醫療、就業與退休的責任已經毫不客氣地轉移到個人的肩上,年輕人必須習得父母從未學習到的基本謀生技能。
伴隨這種重大改變而來的,就是同樣重大的喪失純真,在自由市場體制下驚覺生計維艱。在今日的中國,什么才是幸福?年輕人缺乏可供效法的典范:父母只會叫他們盡量賺錢,而且越快越好。中國的精神層面很空虛;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宗教是相當遙遠的概念,他們也找不到什么足以取代宗教的東西。中國當代的藝術與文學作品對于無所不包、隨處可見的物質主義帶有一絲絕望。
去年8月,上海有意思的俱樂部全都被關閉,北京有好幾家也連帶遭殃。當局沒有就行動提出官方解釋,但是私下透露吸毒問題和年輕人的墮落已經太嚴重了。不過,正如西方的情形一樣,中國年輕人的精力是無法長久受制的。關閉還不到一周,私人銳舞派對又在上海到處舉行。不到一個月,上海茂名路的眾家俱樂部又再度開門營業。今日中國年輕人前進的路線就是這么亂。他們了解什么是禁忌,可是卻沒有地圖指示他們可以往哪里去,也沒有座標可以導引他們的雄心。他們對未來的追尋始終不曾容易過,往后也不會輕松。不過,世人旁觀起來卻趣味盎然——而且事關重大。(摘自臺灣《時代解讀》,英文原文刊于美《時代》,作者為泰瑞·麥凱恩)
《海外星云》(200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