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會令世界矚目。7月13日,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五座城市將在莫斯科進行最后的角逐。首都北京申奧令國人再度牽掛,十三億炎黃子孫共同期盼奧運圣火2008年在華夏大地雄雄燃起。但你知道嗎?電影與奧林匹克運動既是“同齡人”,又是“老同鄉”。
歷史常有巧合。1894年,在巴黎索邦神學院,13個國家的2000名代表歡聚一堂,通過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的決議,次年,現代奧林匹克之父法國人顧拜旦,在巴黎組建了國際奧委會。1895年12月25日,又是在巴黎,在嘉布遣大街的大咖啡館里,電影正式誕生。
從公元前776年至公元261年,奧運會每四年舉行一次,比賽期間,全希臘“神圣休戰”。在滄桑的歲月長河里,奧運會沉寂了1600年,只有文字、繪畫與雕塑為我們留下了“遠古的呼喚”。自從有了電影,現代奧運會就被真實的記錄著,子孫后代能“身臨其境”,一飽眼福。
我們也許很難相信,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奧運會大型紀錄片,竟是希特勒寵信的女導演萊尼·里芬施塔爾拍攝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意志的勝利》。影片記錄了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萊尼借題發揮,通過攝影機的運動和蒙太奇,狂熱贊美了納粹德國。那時,希特勒搖晃著橄欖枝,遮掩法西斯霸占世界的狼子野心。但奧運會后不到兩個月,納粹鐵蹄就踐踏了和平,柏林奧運村也成為黨衛軍兵營。50年后,貝爾蒙多主演的法國故事片《王中王》嘲諷了納粹分子在柏林奧運會上的丑惡表演。
馬拉松賽一直是奧林匹克的經典運動項目。英國故事片《奧林匹克運動會》以26英里馬拉松賽為題材,記述了四名運動員備戰奧運會的艱辛,特別是結尾那場真實的馬拉松賽令人激動不已。
冬季奧運會始于1924年,舉辦地是法國的夏蒙尼。第一部以冬奧會為主題的電影是邁克爾·里奇導演的美國影片《雪嶺雄風》,表現了美國奧林匹克滑雪隊的生活,由羅伯特·雷德福和吉恩·哈克曼主演,滑雪比賽的精彩段落是影片中的華采樂章。
以奧運會一樁公案為主題的美國故事片《吉姆·索普——全美球隊》講述的是,美國著名印第安裔運動員吉姆·索普(Jim Thorpe)奪得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十項全能和五項全能冠軍,不久,有人揭發他大學時為支付學費參加職業棒球賽,拿過酬金,不能算業余運動員,奧委會追回了他的金牌。臨死時,索普還念念不忘“還我金牌”。但直到他離世30年后,國際奧委會才把金牌還給他的子女。伯特·蘭開斯特扮演索普,他成功再現了默默無聞的窮小子成為世界體育名流的非凡生涯。
好萊塢無所不為,奧運會竟為同性戀當陪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孫女瑪麗爾·海明威主演的影片《精英》,以備戰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五項全能為背景,兩名競爭參賽權的女運動員一見鐘情互相吸引的同性戀故事。為了抗議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人最終還是沒去莫斯科。
奧斯卡獲獎影片《火的戰車》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奧運紀錄片,影片記述了兩名長跑選手在反猶太主義猖獗的社會中自強不息奮力抗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主人公埃里克·利迪爾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1902年,利迪爾出生在天津,后來返回英國讀書并參加了1924巴黎奧運會,綽號“蘇格蘭飛毛腿”。他以47.6秒的成績奪取400米冠軍并打破奧運記錄。1925年利迪爾返回中國,在天津教會學校任教。1943年他被日本人押進集中營,充滿幽默感和熱愛生命的利迪爾為難友帶來了溫暖和友情,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圣人”。積勞成疾的利迪爾患病于1945年2月21日辭世?!痘鸬膽疖嚒帆@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原創劇本獎、音樂作品獎和服裝設計獎,這也是迄今奧運會題材影片贏得的最高褒獎。
距離投票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我們衷心祝愿:北京申奧7月13日夢圓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