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今天,有很多理由讓我們的老師和父母特別審查孩子們的語言、行為,令我們時常處于一種擔憂的心態。但是心理學家提醒我們,有時我們也做得矯枉過正了,把一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行為當作了病態來治療。
聽聽專家的建議,何時應該擔憂,何時不用擔憂?
語言不雅
大多數孩子用不太好的詞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想一語驚人。如果不是特別嚴重的話,可置之不理。當然,你自己心中應該有清楚的界限,什么是你不能容忍的。同時,自己要給孩子作出榜樣,不使用粗俗臟話。
如果孩子頻繁使用你不能容忍的詞語,而且你的要求被他置若罔聞,那就是你應該擔憂并加以制止的。
時有厭倦
今時今日,孩子的日程表往往被安排得滿滿的。這時,厭倦也許不是壞事,那是他們對過多刺激的正常反應。所以,當你的孩子抱怨說這星期不想去上鋼琴課的時候,你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如果發現孩子用厭倦來掩飾他的內向、孤僻,不愿接觸陌生人,情緒低落,這就要引起你的注意了。自我中心
孩子可能會把所有的玩具都攏在懷里,并告訴其他小朋友,“這些都是我的,不準你們動。”5—6歲的小孩子誰不愿意做游戲場中的皇帝和皇后呢?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意識膨脹是正常的心理成長過程,不,必過于擔心。
如果孩子的這種心理意識超過尺度,經常欺凌別的孩子,霸道逞強,就應該引起你的注意。
偶做噩夢
很多事情能引起孩子做噩夢:消化不良、在幼兒園或學校遇到麻煩,感冒,用腦過度、受到驚嚇,等等。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對白天自己的行為感到害怕或內疚時容易引發噩夢。你不用焦慮。一個擁抱,一個輕松的話語都能安慰他。
當孩子噩夢不斷,又不肯對你說出原因時,也許你應該嘗試去發現他生活中真正令他恐怖的東西。
癡避執著
一有時間孩子就抱著那本小說或漫畫書,還對著鏡子模仿書里人物的穿著打扮、言語行動。不必擔心,每個孩子都有尋找英雄的階段,稍微回想一下,你年少時也有心目中的楷模。
如果這種興趣已經徹底打亂了孩子的生活,而且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那時你就應該注意了。
傷心痛苦
學會感受痛苦、克服痛苦,是人生必要的一課。如果你總是想方設法保護孩子,不讓他受一點傷害或一點挫折,你就剝奪了孩子上這一課的權利。孩子總會在球場上擦破膝蓋,總會在考試中拿不到他想要的分數,傷心總是難免的。
但你要區分偶然的傷心痛苦和長期的情緒低落、沮喪。如果孩子情緒不振持續兩星期以上,你應該找出背后的原因,努力幫助孩子振作起來。
守口如金
孩子不肯說:“媽媽,我好愛你!”你不用太在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不斷的獨立,會經歷對你的感情由強烈到平淡的過程,況且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善表達,外向,有的害羞、內向,這并不表明他不再愛你。
如果發現孩子對任何事情都缺乏反應和熱情,常常封閉自己,你就應該引起注意。
責任編輯: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