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有關巴以沖突的眾多新聞報道中,人們總是看到巴勒斯坦人用石頭對抗以色列的坦克和槍炮的場面。局外人看來,明知不是對手,巴勒斯坦人為什么還要雞蛋碰石頭?而以色列為什么又能手持槍炮而忍耐?這其中奧秘是什么?看了美國退休將軍克拉克(曾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統帥)的這一篇文章(原題《兵力懸殊的仗怎么打》,您或許會心有所悟(本刊有刪節)。
面對以色列強大的空軍和地面進攻的優勢,以色列的敵人找出新的作戰方式,他們使用步兵(配備小型武器、槍榴彈、反坦克導彈)。以色列則在坦克上裝設迫擊炮,并且攫取制高點,以便火力掃射敵人的步兵。
接下來,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學會用不致命的武器如石塊與棍棒來反抗。這種戰術的目的,是迫使以色列保安武力反應過度,以博取世人的同情心。這種戰術偶爾還會附帶躲在投擲石塊人群中的武裝人員,或是炸彈恐怖活動。這就是“印第法塔”(注:1987年起,巴勒斯坦人為了對抗以色列占領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而發起的反抗行動,巴勒斯坦人用石頭、木棍等不致命的武器攻擊以色列軍隊)。
以色列突然發現自己被描繪成惡巨人哥利亞,而不是以小搏大的大衛。他們不能用戰斗機、坦克、炮兵來回應;使用地面部隊來回應又可能冒著死傷的危險,而以色列社會是最不愿意接受傷亡的。
因此以色列發展出新裝備、新部隊以及新戰術。為了鎮守邊疆,以色列部署加重裝甲的坦克車與運兵車,并且購買阿帕奇戰斗直升機、無人飛行的載具以及相當長程的目視器材。至于疆域內的防務,以色列則發給步兵塑料子彈以及其他鎮暴裝備。以色列組織了特別保安警力,分擔傳統以色列軍隊維持國內安定的工作。無法避免要與懷有敵意的群眾正面沖突時,以色列就會采用自我約束的接戰原則——加派狙擊手來對付武裝敵人——目的是要將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且避免發生過度激烈的場面,以免可能引發世界輿論的譴責。
但是每當這一邊的教戰準則出爐,那一邊就會有相對應的行動。巴勒斯坦人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堅定決心要擊敗以色列,有大批男人甚至小孩志愿投入街頭抗爭。數以百計在國外受過高等教育且身處高位的支持者,同情這些平民并且一直讓國際間對以色列施加壓力。
因此盡管雙方的戰力懸殊,完全不成比例,但沖突的表面看上去卻幾乎是勢均力敵。在中東獨特的政治軍事邏輯之下,這種情況正是更多沖突的溫床。
對以色列來說,每一場街頭戰役都是戰術性、防御性的,必須要有以保護生命財產為前提的應變措施。對以色列來說,任何一個人員傷亡,就算他是巴勒斯坦人,也是以色列的損失。而對巴勒斯坦人來說,每一場沖突都是戰略性及攻擊性的,可以對以色列加壓,在阿拉伯世界爭取到支持,而且只要以色列采取任何軍事回應,都是進一步孤立以色列的機會,可以讓以色列遠離自由派、民主、理想化的支持。對巴勒斯坦人來說,任何一個人員傷亡,就算是自己人,也是戰略性的勝利。
但是最近這次的交手中,巴勒斯坦人玩過了頭。群眾暴力的結果,造成兩名關在巴勒斯坦監獄的以色列后備軍人遭到殘酷屠殺,這是戰略上的錯誤。以色列國內與國際的輿論再度擺向另一邊。
以色列的反擊,戰術精準,戰略成功。武裝直升機的定點攻擊,瞄準的正是與煽動此次血腥事件的巴勒斯坦人有關的設施。以色列謹慎地給予事先警告以求降低平民傷亡,清楚畫出了一條界線。鬧夠了,做得干凈利落,以色列國內的輿論也感到滿意。而且明顯升高了沖突——提醒全世界:一個地方性事件可以很快轉變成重大的地區性沖突——以色列的行列促使各方都使出外交手腕。
但是以色列這一次的回應不太可能會決定大局。延續下去的纏斗將不會動用高科技武器。以色列將努力阻止大批不穩定的群眾集結,盡量減少挑釁事件發生,并且收集狙擊小組以及精英特種部隊所需的情報。最重要的武器將是情報資產以及掌控行動的能力。再來就看警察及安全部隊的了——當然還有幾名神射手。會有重裝武器,但是備而不用,只是為了提醒別人,以色列有決心保護自己的人民。G(摘自臺灣《時代解讀》)
《海外星云》(2001年04期)
海外星云 200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