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去年“圣殿山”之行引發新一輪巴以沖突以來,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就一直牽動世人的目光。這位參加多次中東戰爭,有著“戰爭機器”、“推土機”等諸多惡名的鷹派人物,在以色列總理競選前夕,一改往日強硬作風,揚言要實現自己理想中的和平,并且民意支持率一直領先巴拉克,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人們不禁要問,沙龍對于中東而言,究竟是福還是禍?
競選前夕打出和平籌碼
一直以來,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以強硬的作風聞名于世。但無論是在戰場還是政壇上都身經百戰的沙龍,關鍵時刻卻表現得十分老練和精明。尤其是在競選前夕,他頻頻采取人們意想不到的戰術,處于領先的有利位置。
在多數阿拉伯人眼里,一旦沙龍當選以色列總理,除卻狂風暴雨和血腥殘殺還能有什么?但是,沙龍一再揚言,他參與的政府不可能是戰爭的政府,并在許多場合表示自己完全被外界所誤解和冤枉,認為人們只看到他參加戰爭的一面,卻對他為中東和平做出的貢獻視而不見:他曾參與以色列與埃及的和談,以約締結和平條約他功不可沒,而以巴懷伊協議談判他也全程跟進。此外,沙龍還表示,他隨時準備為與巴勒斯坦人達成和平協議做出“痛苦的讓步”。他說:“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的軍人,我深深體驗到戰爭的殘酷,因此我并不想引發戰爭。我知道怎樣實現和平,我有足夠的經驗去爭取我們所有人都想要的和平。我認為談判是必要的,我也能在和平的道路上前進,和平就意味著痛苦的讓步。”
沙龍真的變了嗎,他曾經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建國,后來卻不再堅持。而為了顯示自己的和平誠意,沙龍還在2000年年底穆斯林開齋節期間,致信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向他祝賀節日,表示希望以巴人民能實現完全、永久的和平,共享地區穩定和繁榮的成果,而在此之前,沙龍則是以拒絕與阿拉法特握手顯示強硬立場。這封信刊登在以色列大大小小報紙的頭版頭條上,一時轟動不已。其實,沙龍對于巴以和平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他心中的和平計劃,與巴拉克的同樣是蘿卜加大棒的政策,只不過這蘿卜比巴拉克送給巴勒斯坦的更難吃,而大棒更硬、更具威脅力。對于是否能與巴勒斯坦達成和平協議,沙龍則認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必須為達成“非交戰狀態”而努力,在現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結盟的基礎上,進行經濟合作并建立永久性的“巴勒斯坦實體”。也就是說,巴勒斯坦得到他們已擁有的,以色列不撤出現有定居點,并且在耶路撒冷問題上不做任何讓步。但在人道主義方面,以色列允許巴勒斯坦人到以色列工作,并可在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自由出入。
不管沙龍的和平計劃是否為巴勒斯坦人所接受,他的立場和觀點得到了很多以色列人的認可,他們甚至認為只有沙龍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曾經是中東戰場上的“推土機”
對于沙龍選前的種種舉動,巴拉克不以為然,他認為那只不過是沙龍為了獲取選票的伎倆,一旦達到目的,“狼外婆”便會露出猙獰的面目。而沙龍在中東戰爭歷史上確實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他因作戰的殘忍被形容為中東戰爭的“推土機”。
沙龍出生于巴勒斯坦一個具有強烈猶太復國主義意識的家庭,14歲那年,他就已積極參加“哈加納”(猶太人自衛組織)運動。而他的前半生,幾乎都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度過的,先后參加包括第一、第二和第四次中東戰爭在內的多次戰爭,并一步步從排長、旅長晉升到南部軍區司令員。在戰場上,沙龍堪稱軍事奇才,他以匪夷所思的作戰策劃,機智神勇且大膽冒險的作戰風格而聞名于世。
1948年,沙龍參加第一次中東戰爭。當時沙龍還是個十分不起眼的排長,但誰也沒想到魯莽而冒險的他在此役中立下了一個大功:阿以交戰即將拉下帷幕,此時阿拉伯聯軍手中還控制著兩名以色列士兵,成了要挾以軍的有利武器。要想救回這兩名士兵,必須有阿拉伯士兵進行交換。此時戰場炮火隆隆、硝煙彌漫,往哪去找阿拉伯士兵?但沙龍二話不說,帶上幾個人,開著吉普車直沖敵方陣地。就在敵方的塹壕前,只見沙龍和部下閃電般躍下車,兩個阿拉伯士兵還沒來得及看清對方,便已被抓上車,成了以軍的俘虜。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由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一方與埃及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當時沙龍已升任傘兵旅旅長,他的任務是搶占西奈半島的戰略要地米特拉山口。但此次沙龍出師不利,遭到敵軍的背后伏擊,士兵傷亡慘重。面對敵人的猛烈攻勢,只剩殘兵敗將的以軍本應立即撤退,但沙龍卻像被惹急的獅子般紅了眼,斷然命令進行強攻。在犧牲不少士兵性命的慘重代價下,沙龍最終占領了米特拉山口,從而贏得了“最難征服的軍人”之美譽。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當天,“巴列夫防線”眼看就被埃及和敘利亞聯軍攻破,以軍在西奈半島節節敗退。在此緊急關頭,已退役的沙龍被召回參加戰爭,并被任命為南部軍區司令。面對不利的戰況,沙龍卻打出了個漂亮的反擊戰,他迅速組織一支坦克隊伍,悄悄插入敵后,搶占渡口要點,截斷了埃及軍隊的補給線,從而為以軍扭轉被動的局勢。英國一位將軍評價說:“這是軍事史上最大膽的行動之一。”
鷹派作風強硬到底
1973年11月,在戰場上屢建奇功卻沒有任何強大政黨背景的沙龍,加入利庫德集團并當選為以色列議會議員,從軍隊轉向政壇發展。但戰場如意的沙龍在政壇上并不順利,不久后他便辭職并離開利庫德集團,直到1975~1977年期間出任拉賓總理的特殊安全顧問。1976年,他創立一個新的政黨——Shlomzion,并在1977年的大選中贏得兩個席位。但這個政黨很快便解散,因為沙龍不久后又重新加入利庫德集團,并在梅納赫姆政府中擔任農業部長和猶太人定居委員會的主席,直到1981年。期間,他極力推進猶太人定居運動,強烈支持在占領區建立密集的猶太人定居點,堅決反對返還阿拉伯主權下的土地。土地之爭不斷引發巴以之間的沖突,沙龍也因此成了阿拉伯人的眼中釘。
1982年,擔任國防部長的沙龍策劃并負責指揮進攻黎巴嫩,襲擊駐貝魯特的巴解總部。此次行動中有2000名巴勒斯坦難民無辜慘遭屠殺,此事使以色列備受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沙龍在強大的壓力下被迫辭職,從此步入政治生涯的低谷。此后,他曾在佩雷斯和沙米爾政府擔任工貿部長及房產部長等并不敏感的職位。直到1998年,內塔尼亞胡不顧國內外的反對聲音,任命沙龍為外長,他才再次浮出水面。但巴勒斯坦方面對于沙龍擔任外長反應十分強烈,巴方首席談判代表埃雷卡特說:“對沙龍的任命等于向世人宣布,以方將終止最終地位階段的談判,他們選擇了不要和平而是流血的道路。”1999年3月,沙龍希望能與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萊特舉行會談,卻遭到斷然拒絕,原因是以色列沒有真正執行與巴勒斯坦簽訂的和平協議,沙龍此時在國際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長期以來,沙龍堅持只有以色列才擁有耶路撒冷的完全主權,在巴以和平問題上持強硬態度,但由于他過去一直不能登上總理的寶座,所以政治主張始終沒有得以實現。
是福還是禍
其實,不管是誰出任總理,其個人的力量最終阻擋不了中東和平的進程。由軍人變為政客,由熱衷戰爭到標榜和平,沙龍的一生也已隨歷史潮流有所改變。而對于巴以雙方爭執不下的耶路撒冷問題,他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必須強調,我們生活在民主當中,任何人包括巴拉克和我,都無權左右耶路撒冷的命運,因為它不只是屬于以色列人,而是屬于全世界猶太人,他們的意愿才決定一切。”
我們看到,沙龍的政策取向其實具有極為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他對于中東和平而言究竟是福還是禍,還是讓未來告訴我們吧。G
(雨樺)
海外星云 200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