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李 鴻
大約26年前(即1974年左右),因工作需要,我們在內蒙古軍區倉庫選槍時有幸見到一支外形、結構奇特的步槍--"華式快步槍",而且在整個倉庫存放的大量舊雜式武器中只此一支。出于好奇和職業習慣,我們對其結構進行了研究并進行了實彈射擊體驗。但來去匆匆,且受條件的限制,未能將其繪制或拍照留存,甚憾!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日淡。原以為會看到專家或前輩記述此槍的文章,可至今未見,只好將我們已模糊零碎的記憶整理出來,以饗槍友。
"華式快步槍",顧名思義,是"華人"自己研制的自動裝填步槍。此槍發射7.92mm毛瑟步機槍彈,自動原理是"槍管短后坐式",10發單排彈匣供彈,外露擊錘擊發。
"華式快步槍"從側面看,與現代的突擊步槍相似,但結構比例不合理,槍身中部過于粗大,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槍身長度介于騎槍和美"湯姆遜"沖鋒槍之間,扳機護圈前有一大彈匣(彈匣類似捷克輕機槍彈匣),槍管短且明顯呈錐形,木托中部和機匣很高。機匣、木托較窄,機匣左側用篆體刻著"華式快步槍"五個大字,字高約2cm,字體莊重。下有一行小字,經辨認,大約是"民國××年××兵工廠造"。
"華式快步槍"自動原理、結構很奇特,它是利用一組兩套同軸一體但半徑和模數不等的扇形齒輪,與機匣、槍機上的齒條配合來完成后坐能量的分配。扇形齒輪軸的兩端裝在發射機座上,固定于木托中;軸中間是一半徑大、模數小的扇形齒輪,從下方向上與槍機體下部的齒條嚙合;兩邊是半徑小、模數大的扇形齒輪,與機匣下部探出的齒條嚙合。扇形齒輪用發條積蓄能量完成槍機的復進動作。發射時,槍管、機匣作慢而短的后坐運動,并通過小半徑扇形齒輪帶動齒輪組轉動;齒輪組中部大半徑扇形齒輪帶動槍機向后作快而長的運動,完成開鎖、拋殼、待擊動作。后坐終了,機匣復進,又通過齒條、齒輪帶動槍機前進,完成推彈、閉鎖等動作。
"華式快步槍"的槍機由機頭、一對短魚鰓撐板(卡鐵)、機體三大部分組成。機頭短小,約有一節大拇指大,后部兩側有容納卡鐵的槽。卡鐵約1cm見方,厚約5~6mm,左右各一片,對稱地裝在機頭后部,其閉鎖支撐面較斜,槍機后退即可自動收攏開鎖。機體細長,橫截面為正方形,其下部加工有齒條,后部極似駁殼槍槍機(后坐時與駁殼槍一樣,槍機從機匣后端伸出),機體前端有用以推卡鐵閉鎖的斜面,故呈尖頭形。整個閉鎖機構均顯單薄,恐難耐久。
"華式快步槍"射擊時后坐柔和,但齒輪噪聲很大。因其槍機后坐行程達12~15cm,所以射擊據槍操作和瞄準時均非常不便,握槍托頸部的手和面頰切不可太靠前,否則會被槍機擦傷或撞傷。
雖然"華式快步槍"在結構和使用上存在很多缺陷,但零件加工卻極為精細,有德國造武器的風格,全無蔣造武器的味道。從設計的不完善上可以看出,該槍是試制品。
以上是我們憑記憶對此槍的粗略描述,由于年代久長,錯誤難免。當年見過此槍后至今,我們也曾向一些軍械老前輩詢問過,但都不知國民黨政府曾有過此種步槍,也未曾見過有關此槍的報道和介紹。為此,我們想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咨詢一些情況,如:此槍是國民黨政府什么時間,由哪個機構或兵工廠研制、試生產的?設計人、項目主持人是誰?生產了多少?是否試用裝備過部隊?盼望當年研制、生產此槍的健在者或知情者,把"華式快步槍"的詳情告知后人。◆
(編輯/王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