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君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那水墨、毛筆、宣紙間暈化出的筆情墨趣不知陶冶了多少中國人的性靈,送孩子到水墨意境中游戲一程吧,讓幼小的心靈感受一下民族文化的魅力。
兒童水墨畫的Q&A;
1.為什么是“水墨畫”,不是“國畫”?
——自古以來,學國畫一直講究“理法”,所謂“筆有筆法、章有章法”,學畫者先從模仿入手,學習中鋒、側鋒、轉折、提按等基本筆法與積墨、潑墨、干濕濃淡等基本墨法。至于構圖布局、色彩搭配也常常是按部就班,這種傳統的學國畫的方法顯然不適合學前兒童,它會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孩子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其實,在洋洋大觀的國畫門類中,有一種造型簡潔、筆墨奇幻的寫意畫,它與孩子們天真的“涂鴉”挺“相近”,那水墨在宣紙上暈化出的“墨色魔術”,能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我們不妨由此入手,引導孩子學習更有創造性、游戲性、隨意性的“啟蒙式寫意畫”,它有國畫的情趣,又不失兒童畫的稚拙,這就是“兒童水墨畫”。
2.孩子學水墨畫,難點是什么?
——對于神經系統和肌肉運動發展正處于不斷完善過程中的孩子來說,畫水墨畫確實不容易:一則,受兒童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制約,即使有的孩子家中掛著或在不同場合見過圖畫,他也不可能對國畫有較多的、哪怕是感性的了解;二則,兒童一般都習慣用硬筆在較硬的材料上涂鴉,水墨畫無論是筆、紙還是顏料都同孩子們習慣的有所不同:筆紙太軟,顏料單調,一句話,太難掌握。
3.孩子會喜歡學水墨畫嗎?
——繪畫是孩子的天性,正如教育家德廖莫夫所言:“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會寫詩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孩子都會畫畫。”只要把圖畫的技巧由繁瑣復雜變為生動有趣,孩子就會樂于接受。
相對于學其他畫種,孩子學水墨畫別有一番動力:
好奇心強是兒童的一大特點,對于沒有接觸過的東西,他們總想嘗試。水墨畫在孩子看來是新事物,往往在一開始就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而工具、材料的新穎不但能增添兒童的興趣,還能讓他們很好地保持其注意力。孩子們發現,原來又要畫輪廓,又要涂顏色的畫面,現在只要用毛筆神奇地一撇、一點、一按,再加上濃淡的變化和紙張的渲染,一幅幅不同的畫面便能生動地躍上紙端。這真是一個神奇的體驗和創造過程,是孩子們喜歡的游戲。
4.孩子學水墨畫,是以模仿學習為主,還是以自由創作為主?
——水墨畫的技能要求非常高,這些最基本的技能技巧是學習水墨畫的基礎,只有在這個的基礎上,孩子才能自如地用畫筆去創造自己的圖畫,才能將自己心中所想變成紙上的形象。孩子學習水墨畫技能應該是游戲性的、生動活潑的,只有這樣的技能學習,才能讓孩子打心底里愿意接受。
孩子學會了一定的水墨畫技能后,可以從“模仿”入手學畫。當然,一味地強調模仿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他們漸漸失去對水墨畫的興趣。但是沒有模仿的基礎,一開始便要孩子進行創造是不現實的。因為水墨畫的用筆技能有特殊性,一味涂鴉,只會在紙上留下一團團的墨跡,久而久之,孩子會對水墨畫失去興趣。多年的實踐表明,在學水墨畫的開始階段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模仿,隨著孩子對一些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對一些基本圖形的熟悉,再讓他們創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適的時候,讓孩子自由創作很重要,即使他們的作品是幼稚的,甚至在成人眼中是不知所云的。
5.怎樣在學水墨畫中,發揮孩子們的創造力、想象力?
——要讓孩子發揮創造才能,必須畫一些他們喜歡的事物:像小動物、小朋友,同時可以從發散性思維入手,要求孩子畫出動物的不同動態,如在示范畫小象時,可只示范畫象的身體,不示范象鼻子的畫法,讓孩子自己去畫,結果他們畫的鼻子都有不同的方向,根據鼻子甩動的不同方向說明象在表演不同的節目。再如畫小雞時,讓孩子自己發現怎樣畫出小雞不同的動態,結果孩子發現只需將小雞眼睛、嘴巴的方向改變一下就可顯示出許多不同動態的可愛小雞了。
此外,在構圖上,也不必強求孩子按照傳統規則布局,如畫“老虎船”時,要求孩子將不同的小動物乘在船上,不必規定什么“疏密相間”的作畫規范,讓他們自由地把喜歡的小動物乘上老虎船,哪怕是以前沒畫過動物。
兒童學水墨畫,還可以和做游戲、聽故事、唱兒歌、去旅行等活動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猴子,再給他們講孫悟空的故事,然后,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畫畫。實踐中,曾有孩子讓猴子騎上了海豚,那稚拙的墨痕,異想天開的構圖,處處洋溢著童趣。
孩子學水墨畫時,家長要及時捕捉他們的創造火花,熱情鼓勵,這樣,孩子就能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放飛美麗的想象、作出無窮的創造。
家長細說“孩子學國畫”
小君
提起孩子學水墨畫的事,蔡翊青和祁艾琳的媽媽笑得合不攏嘴。也難怪,才5歲的孩子拿著一支又長又粗的毛筆,顫顫巍巍地寫大字,已經相當不容易,讓他們自如地揮動毛筆,掌握水墨畫的濃淡筆墨,來表現花草蟲鳥的形態,談何容易。
我也是一個小女孩的媽媽,原先對孩子學水墨畫有很多顧慮,最擔心的就是:水墨畫使用的工具繁多,又是水又是墨的,會不會搞得小手臟臟、環境亂亂?
對此,兩位媽媽連忙說:“不會的、不會的。”原來老師不僅教會孩子們畫畫,更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畫畫時,“姐姐筆”(大毛筆)和“妹妹筆”(小毛筆),還有小水桶和顏料,都要求孩子自己收拾干凈。孩子們的自理能力在學水墨畫的同時也培養出來了。祁媽媽體會尤其深刻,當她帶小艾琳去報名學鋼琴時,老師斷言,全托的孩子肯定無法學好鋼琴,因為孩子在幼兒園根本不可能自覺練習,想不到,小艾琳竟堅持自覺地在早餐后練習彈奏一個小時——祁媽媽說,這都是孩子學水墨畫培養出來的定性。
我看了兩個小朋友的畫,誰也不相信這是5歲的孩子用傳統的中國水墨畫筆墨顏料畫在宣紙上的,那份童趣和奇幻是成年人筆下絕對流淌不出來的,于是我的第二個顧慮——學國畫會不會扼殺孩子天真的想象力、使孩子的畫風過早成人化,在孩子們的畫作前消散了。
我一直有一個愿望:讓孩子練毛筆字。盡管在電腦日益普及的今天,我自己寫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但正因為如此,傳統的中國文化反而顯得更寶貴,被很多人當作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祁媽媽說,將來退休后,很有興趣去學畫國畫,原來并不難。
這兩位媽媽并不指望孩子從此一發不可收地成為名畫家,她們更注重對孩子綜合素質和審美能力的培養。祁媽媽明顯地覺得孩子現在對色彩的搭配已經頗有心得,在家居布置時,她很樂意采納孩子的意見。
兩位媽媽強調:無論是學彈鋼琴、跳舞還是畫水墨畫,關鍵是要培養孩子的品德和能力,去面臨將來的競爭。一個德才兼備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具有高尚藝術領悟力的人,這一點,童年時的培養和熏陶,尤為重要。而學水墨畫,又能讓孩子的藝術領悟力融入濃濃的中華血脈,多好。
小秘訣
1.擬人化“術語”
把大毛筆稱作“姐姐筆”,小毛筆叫做“妹妹筆”,“姐姐筆”干了,稱為“口渴了”,只要把它放到水桶邊舔一舔,擦擦嘴,它就“肚里水飽飽了”,把紅黃籃三種顏色間的調色,稱作“好朋友一起跳舞,跳完了就變出了另外一個朋友,”多有趣。
2.水墨畫VS謎語兒歌
畫大白鵝之前,先讓小朋友猜一個謎語:“頭戴小紅帽、長著扁扁嘴,眼睛亮又亮。脖子彎彎像個2,身體胖胖像小山。”孩子猜出來答案了,大白鵝的形狀也就記住了,落筆時,就能“胸有成鵝”啦。
3.水墨畫VS故事接龍
畫完了一只小貓,讓小朋友玩“故事接龍”吧:小貓長大了,要去幼兒園了,它是怎么去幼兒園的呀?貓老師看到小貓咪,它又做了些什么呀?讓孩子邊說故事邊畫畫,這樣,一只只形狀生動的小貓咪就躍然紙上了。
4.打翻了墨水不要怕
墨水打翻了,宣紙上留下了一攤墨
團團——這時候,家長不要批評孩子,不妨讓孩子看一看,這團墨像什么?再添上幾筆,一番生動的潑墨畫就誕生了!(小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