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品

今天的孩子將面臨一個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對他們來說,有沒有靈敏的交往能力以及在群體中廣泛的適應能力是他們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
可是,現在有不少孩子看見陌生人就害怕,遇到新的環境就躲,不愿離開爸爸媽媽。怎么辦呢?有些年輕父母自己想了法子:在家庭聚會中,硬讓孩子和客人打招呼,強拉他們去招待客人,有時特意帶他們去陌生的環境,推著拉著他去和別人打交道,可是,小寶貝們卻哭著后退,怎么也不愿意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爸爸媽媽先是哄,后是罵,甚至還會打,結果是孩子更膽小了,往往一看到生人,就緊張地拉著爸爸媽媽,臉色發白,連爸爸媽媽帶他們去玩也不敢了。
從兒童心理與行為發展特點來看,孩子的交往能力的發展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例如:1個月左右的嬰兒開始有了與人交往的反應,2歲左右的兒童已有了與人情感交流的體驗,4歲的孩子開始對人產生親熱和同情,6歲的孩子則有了分享、合作和幫助人的行為。如果孩子的交往能力落后于他這個年齡段的一般標準,家長應該從分析孩子的心理癥結入手,再用適當的方法矯正他的行為偏差,一味蠻干硬來是行不通的。
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為什么羞澀膽小,這其中有什么內在外在因素?是從小由老年人帶大,參與社會性活動不多,還是發育較遲,語言交流少?也許在某個年齡階段與人交往時有過恐懼心理?受到過驚嚇?也許從小家庭中溺愛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過于強烈,從而不愿與人分享,不愿合群?也許是對“群體”生活不熟悉而不愿接觸新環境?找到了原因,全家人就要努力去改變這個環境,多和孩子說話,多和孩子游戲,盡量培養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做得好,有進步,全家要給予表揚,贊賞,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在讓孩子與新同伴交往的時候,要給孩子充分的心理準備過程。開始時,爸爸媽媽要陪著孩子一起和新小朋友玩,有爸爸媽媽在旁邊,孩子會減少許多心理壓力,等到他們和新朋友玩得愉快了,孩子漸漸會在情感上接受“大家一起玩”這種形式。
在孩子首次與陌生的成年人打交道時,如果孩子的小手放在父母的大手中,他們的心理狀態會很平穩,感到安全,情緒也會放松。然后,父母可以從拉著手“帶”孩子與人打交道,漸漸過渡到站在旁邊“看”孩子活動,最后讓他獨自活動,這個過程是孩子從無心理準備到有心理需要的過程,也是孩子社會性交往能力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是親切的耐心的支持者,而不能是可怕的焦急的命令者,這個區別直接影響著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在孩子邁出從封閉到活躍外向的第一步后,家長還要教會孩子懂得遵守集體生活的規則和社會行為準則,比如良好的禮貌用語,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及遵守交通規則等,做到這些,孩子才會在集體中感到快樂、受到尊敬。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盡量讓孩子接觸不同環境、不同階層的人物,大膽地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與人交往的事情。例如:寄信、超市里的購物結帳、付費、幫鄰居做小事情等。還應該帶他們去各種公共場合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可以讓他負責家庭聚會中某一項目:如聚會中,讓他負責給小朋友添飲料等,當孩子熱情地投入到這些活動中去時,父母不要干涉太多,盡量讓孩子“自作主張”,因為這是孩子分析判斷力運用得最積極的時候,也是鍛煉他的最佳時機,萬一孩子出了錯,失敗了,父母也不要埋怨排斥,而要鼓勵他“下次再來”,孩子在經受種種挫折后,他們交往的經驗和適應能力也會漸漸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