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青

幼兒園里常常舉行家長老師一起參與的辨析會,通常是由幼兒園主持老師,提供一個家長同孩子相處中常常遇到的話題,大家就此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更好地掌握做家長的藝術。
幼兒園禮堂的舞臺上在演一個小品:爸爸開開心心地接小明回家,路過百貨店,兩人進去逛了一圈,在玩具柜臺,小明看中了一個奧特曼,要買,爸爸說:“家里已經有那么多奧特曼了,以后再買吧。”但是小明又哭又鬧,平時特寵他的爸爸也就買下來了。回家的時候,小明高興地讓媽媽看他新買的奧特曼,媽媽可不愿分享他的快樂,而是望著家里十幾個奧特曼,埋怨了爸爸幾句。然后,讓小明洗洗手去練琴,小明的新奧特曼剛剛到手,還沒玩夠呢,哪里肯聽。媽媽不高興了:“你去不去?”小明繼續擺弄他的奧特曼。“到底去不去?不去等會兒就彈50遍琴!”媽媽唬他。小明犟嘴:“不去,就不去!”媽媽火了,拿出雞毛撣子來,照著小明的屁股狠狠打下去,于是小明跑,媽媽追,爸爸勸,一場家庭鬧劇開場了……
小品演完了,主持人讓在座的十來位家長談談當孩子任性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會怎么辦?像小品中的爸爸那么嬌寵順從呢,還是像媽媽那么“武力解決”?
家長的話
邵悠家長:新的玩意不要說孩子喜歡,大人也喜歡。孩子想多玩一會,完全是正當要求,并不能簡單地用不聽話來下定義。彈琴時間到了,可以同孩子商量,讓他彈完再玩,同時不妨給孩子戴戴“高帽子”,用“你是最聽話的,最乖的最聰明的寶寶”來鼓勵他。
彭震宇家長:當和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太強硬吧,怕傷了孩子的感情,太軟弱又怕失去原則。我一般先和他講道理,并答應他以后再買,條件是:在你的生日,或是過年過節,或者在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等。時機合適時,就要實現諾言。當然,孩子實在不聽話,就只能補充一點暴力,雖然這是下策。
丁雯陽家長:我覺得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為孩子多買幾個玩具,一來豐富了孩子的童年生活,二來也可以讓玩具成為他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紐帶。
鄭喻欣家長:其實,如果爸爸覺得孩子玩具夠多了,就不必再帶孩子到玩具柜去轉。此外,家庭中應該有些日常的家規,孩子做不到的時候,也應該有相應的懲罰措施,但懲罰要得當,懲罰和許諾一樣,要說到做到。
吳敏悅家長:孩子都貪玩,玩的時候我就讓她盡情玩,但時間有所限制。練琴畫畫或學英語時就要認認真真地去做,有時候,她因為彈琴不認真,還讓我訓斥過好幾次。我認為,從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她將來的成長很有利。
鄭日方卓家長:現在的孩子條件太好了,許多東西他還沒想到,父母已經為他準備好了。孩子得到的太容易了,就不知道珍惜。我會對孩子提出一些要求,生活上的學習上的。這樣孩子就知道了得到一樣自己需要的東西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的。
溫瑋泰家長:說實話,我們做大人的有時候都不肯放棄一場精彩的足球賽或者電視劇,怎么能要求孩子能立刻放下新買來的玩具,先去學習呢?我會用溫和的商量的口吻對孩子說:“寶貝,你還可以玩10分鐘,時間到了,我們就去彈琴。”給他一段緩沖的時間,讓他在心理上有所準備,久而久之,默契也形成了。
徐健昊家長:大人總是以聽話還是不聽話來衡量一個孩子乖不乖。其實,不聽話主要是大人引導不當。孩子弄不懂為什么大人總是讓他違背自己的興趣做事。比如,我的孩子愛玩電腦,就是不愛畫畫。我們讓他畫畫,他就不高興,而他想玩電腦的時候,我們就把電腦插頭拔掉,告訴他電腦壞了,或者直截了當:“你不聽話,就不讓你玩電腦。”孩子很有個性,一直跟我們斗爭著,對電腦的熱情在每一次斗爭中有增無減。后來他爸爸想出了辦法,電腦里的畫板也可以畫畫呀。于是,爸爸在孩子上機時,先打開這一菜單,這樣,孩子不僅學到了更多的電腦知識,也不討厭畫畫了。
黃正承家長:遇事冷處理。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教育方法也應有所區別。
比如孩子練琴時,他彈錯了,我讓他重彈,他不愿意,會忽然停下來或雙手僵著不動,或雙手亂彈一氣。這時候,我就輕輕合上琴蓋,說:“彈不下去就別彈了,自己想彈了,再來請我聽吧。”然后,我就走開,不再管他了。幾分鐘后,孩子會走來對我說:“外婆,你再聽聽好嗎?”也真奇怪,這一遍,他就彈得認真多了。當然,事后,我會同他講道理,讓他明白不認錯亂發脾氣是不對的。
主持人:我也推薦大家幾種方法。
* 循循善誘法——孩子的任性中有時蘊藏著積極因素,家長應對其中的“閃光點”加以正面的表揚和引導,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避免了孩子的繼續任性。
* 興趣轉移法——孩子非要這要那的時候,可利用當時的情景特點,設法把他的注意力和興奮點轉移到別的事物上,使他們忘卻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當然這需要耐心和智慧。
* 激將法——利用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強的特點,“將”他一軍。比如剛才那個媽媽讓孩子去彈琴,可以在耐心誘導孩子后,再激激他,告訴他:“到時候了再不去彈琴,小朋友都超過你了!”有上進心的孩子一般是可以激將的。
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是老師和家長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的心愿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