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祥(安徽)
在公眾心目中,雅虎、新浪、搜狐、網易比亞信的牌子響,楊致遠、王志東、張朝陽、丁磊的名氣比田溯寧大,但是,從特定意義上講,沒有亞信,就沒有雅虎(中國)、新浪、搜狐和網易,而作為亞信的創始人田溯寧,乃當之無愧的中國Internet的拓荒者。
美國創業
田溯寧1963年生于北京。50年代末,他的父母赴蘇聯專攻草原生物環境專業,回國后,幾十年耕耘在祖國大西北的戈壁灘,直到退休才移居京城。80年代末,畢業于遼寧大學生物系的田溯寧,在拿到中科院資源管理學碩士學位以后,選擇了與父母同樣的專業,赴美國攻讀博士。父母的愛國情懷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
剛到美國,田溯寧的導師便告訴他,“你是美國建國以來第77個草原生物環境專業的博士生”,那意思是說,這個專業在美國沒有前途。田溯寧心中好笑,“我學這個專業,又不是為你們美國人服務的”。從那時開始,他就在心中樹立了科技報國的志向。
但是,田溯寧很快就轉向了,因為美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強烈刺激著他的神經,他敏銳地覺察到,這項技術將主宰未來的世界科技。于是,他中途轉到德州理工大學資源管理專業,并于1992年獲該專業博士學位。
1994年,田溯寧和他的兩個朋友在達拉斯創立了亞洲信息股份公司(Asiainfo),親任總裁。田溯寧的初衷是做ICP,為中美兩國用戶傳輸“情報”,他們還在道瓊斯開辦了一個《亞信每日新聞》欄目。所以后來人們談論雅虎的時候,亞信的創始人便有了一種難得的自信:“我們做ICP的時候,Yahoo!還沒影兒呢!”
由于中國當時還沒有Internet,搜集和傳輸信息十分的不便,亞信只做了一年ICP,就做不下去了。面對網絡的蓬勃興起,田溯寧明智地轉變了運營方向,改做網絡平臺。
回國墾“荒”
1995年,中國政府也著手擬定“信息高速公路”發展規劃,田溯寧感到實現自己科技報國夢想的時候到了。1995年3月率領亞信同仁,把總部從美國移到北京。當時,Internet在中國還是一片荒漠,誰也不知道該怎樣建設Internet。回國后,田溯寧接過中國電信這張幾十萬美元的單子,盡管是做一個很小的試驗網,但他對中國Internet事業的貢獻將載入史冊——亞信第一個把中美兩國的Internet互聯;為中國申請了第一批以168開頭的Internet地址;制定了Internet上第一個統一的傳輸中文的IETF標準。為了支持電子郵件、Gopher、新聞組、telnet等網絡服務,亞信還專門開發了名為“粉”的第一套中文telnet軟件。
投身中國Internet基礎建設,是田溯寧科技報國的具體行動。在美國,他發現真正能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不僅僅是科學,而是把科學應用于實踐。這些實踐是什么?就是企業。在他看來,“企業是國家實力的象征,如果美國沒有微軟,IBM,通用汽車,它能這么強大嗎?”田溯寧在美國工作和學習8年時間,最后形成的一個最重要的信念就是,國家的強大必須擁有一批世界第一流的企業——世界第一流的高科技企業。
回國后,田溯寧如魚得水。繼北京、上海試驗網建成之后,亞信為遼寧、浙江、廣東建設了多個節點。11月,中國電信再次與亞信合作,簽署一筆800萬美元的合同,建設連通全國33個省會級城市的骨干網ChinaNet(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1996年1月,ChinaNet正式開通。中國電信要將Internet延伸到每個縣城去,亞信一口氣完成了19個省的Internet基礎建設。這期間,亞信有時一天要簽3個合同,在1996、1997兩年,建成了“上海熱線”、中國金融骨干網和北京科技信息網。
亞信“火”了,三年三大步,營業額連續翻番:1995年1億(人民幣),1996年2億,1997年4億。田溯寧“紅”了,把亞信盤成了IT知名企業,盤成了國內Internet的領導者。
英雄末路
可是,就在亞信“火”爆連天,田溯寧一再走“紅”之時,他和他的亞信已經陷入危機。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亞信的生意應接不暇,而田溯寧和他的伙伴卻不知道,公司是在賺錢,還是在賠錢;哪個項目賠錢,哪個項目賺錢。公司的收入、投資、預付款全混在一起,大伙兒糊里糊涂花錢,只是隱約覺得,自己大約在賺錢。其實,1997年他們一直是在賠錢。
1997年的春節,田溯寧帶著亞信的幾個創始人,坐在美國加州面對太平洋自省:亞信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幾個人背靠背,寫出的答案最集中的頭號問題是:管理混亂。
一個“愁”字,綰住了亞信每一個高層管理者的心,解不開,大家便吵個無休無止,無論開什么會,總是以吵架開始,以吵架結束。面對這種現狀,田溯寧很痛苦,他說,“亞信那個時候的會開得像整黨會一樣,幾個人坐在臺上,大家坐在下面,下面的人提公司有什么問題,問題千奇百怪。問題提完,先是副總經理做檢討,最后,是我痛苦萬分地檢討,檢討完以后,喊幾句口號。”田溯寧痛苦,大家兒也覺尷尬,便自嘲地說,“吵架是沖突性管理”。其實,在亞信的高層管理者中間,人人心里明白,維系亞信不散的東西,只剩下哥兒們往年結下的友誼了。
那段時間,田溯寧經常為發工資犯愁,于是,他們開始在硅谷尋找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商對亞信吹毛求疵,而田溯寧也在挑剔風險投資商,他的選擇標準是:“必須能給亞信帶來管理上、國際聲譽上以及技術上的價值,僅僅帶來錢,沒意思。”
一次,硅谷最著名的風險投資顧問之一羅伯森·斯蒂文問田溯寧:“亞信的商業模式是什么?”田溯寧反問羅伯森:“什么是商業模式?”羅伯森解釋說:“一塊錢通過你的公司繞了一圈,變成一塊一,商業模式是指這多出來的一毛錢在什么地方增加的。”一語擊中了亞信的要害,田溯寧雖然嘴上說“公司每天都掙錢,每年都掙錢,每月都掙錢”,但心里卻不得不承認,自己應該補上管理這門課了。
一天,田溯寧混在學生堆里,在國家行政管理學院聽韓穎講課,只聽到一半,他便暗下決心:“未來3個月,我什么都不干,也要將她挖過來。”后來,田溯寧請了韓穎兩三個月,并付給獵頭公司上萬美元,才把韓穎“挖”來。韓穎加盟亞信,接任CFO,采取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方式,不是告訴大家如何去做,如何修正原來的錯誤,而是通過培訓,幫助亞信人在學習中理順了公司的財務體系。韓穎說,她“給外國人干多了,真想建立一個中國人的企業”。田溯寧很感動。
1997年底,亞信贏得了華平、中創、富達三家風險投資商的1800萬美元資金,1999年吸納了Intel公司2500萬美元風險投資。2000年3月3日,亞信在Nasdaq上市成功,當日股價上漲314%,成功融資1.2億美元。
入主網通
從資產上講,亞信是100%的美國公司,但它的總部設在中國,員工99%是中國人,是典型的由外國人出資為中國人辦的企業。亞信在中國取得了“主場優勢”,這是眾多美國公司多年來夢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亞信所有管理層都是中國人,田溯寧和他的伙伴們一直在講述著中國留學生科技報國的動人故事。
經過4年的摔打,亞信正在走向成熟。可是,1999年5月,田溯寧突然“飛”了,離開了他一手創辦的亞信,這件事在業界引起極大震動。但是,精明人看得出來,他的這步棋走得高明,也是他科技報國之志的最好“歸宿”。
田溯寧沒有“飛”往別處,而是落在了國有企業這棵大樹上——田溯寧受聘出任中國網通總裁。這是國內的國家級企業首次從非國有單位聘任總裁,也表明了中國政府渴望在電信市場中引入競爭機制的決心。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中國網通公司董事長嚴義塤表示,他們之所以最后選定了田溯寧,一是因為田溯寧創辦亞信的業績;二是因為網通要與中國電信和聯通合作,而田溯寧已與他們建立起了比較好的合作關系。更關鍵的一點是,因為田溯寧有著強烈的愛國熱情,有著為中國IT產業和電信事業做出貢獻的迫切愿望。所以,嚴義塤說:“網通能夠請到田溯寧出任CEO,對我們來講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為能夠同時滿足這幾條要求的人實在也是很難找。”
面對入世,國內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產業戰略的重組和經營體制的改革,這是21世紀中國經濟走向振興的至關重要的一步。田溯寧在《信息經濟叩響世紀大門》一文中指出:“這場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經濟革命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次千載難逢、跨越發展的契機,這種契機是由于技術革命快速反應,使傳統的基礎結構如不從根本上被打破,就難以適應新的生產與發展的需要而創造的空間。"準確地說,網通就是中國政府迎接信息技術革命挑戰、加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產物。
成立于1999年6月的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簡稱網通CEC)籌備伊始,國務院就非常支持。網通公司的注冊資本為3.4億元人民幣,國家的總投資則為4.8億元人民幣。在其資本金構成當中,中科院、廣電總局、鐵道部以及上海市政府4家股東各出資5000萬元人民幣,分別占網通公司各20%的股權;另外的2.8億元投資當中,1.4億元來自政府撥款,還有1.4億元來自貸款。
中國網通公司是繼中國電信、聯通公司之后的中國第三家電信公司,田溯寧稱他為“第三電信”。作為一家國有電信運營企業,網通較之中國電信,有兩大優勢:一是制度優勢,從發起之日起,網通即采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代企業運營機制;二是技術優勢,網通已建成第一個IP/DWDM全光纖IP骨干網,是全亞洲最大的新一代光纖網,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寬、速度最快的新一代骨干網。網通在采用新體制與新技術創造中國新電信的同時,將探索出建立中國新一代通信公司的管理、發展與競爭模式,為國企改革、電信體制改革、知識創新的戰略服務。田溯寧深知責任之重大,作為職業經理人,他如果做不好,不僅會有經濟上的直接損失,在個人無形資產上的損失也會很大。這就約束著他必須做好。他雄心勃勃地宣稱:“網通有望在2003年超過中國電信,成為中國頂級寬帶數據服務供應商。一旦中國加入WTO,網通就會考慮尋求外資投資以及股票上市。”
田溯寧之所以雄心勃勃,主要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一方面,網通的開發前景相當廣闊,他們不會從既有市場入手,去分別人的羹,那樣根本就沒有出路,甚至很快就會死掉。他們將從IP網這一新生事物中創造性地開發更多的商機,不斷地去創造新的應用和新的服務,去做別人還沒有做或做得不是很好的事情。他堅信,技術和服務是網通相比于其它電信企業的最大優勢之一。另一方面,中國網通已擁有很多大客戶,如通用電氣、柯達、新浪網、中央電視臺和數家商業銀行,還將擁有越來越多的客戶。田溯寧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遠景:在未來的網通寬帶平臺上,能提供各種以IP為基礎的電信業務和增值服務如語音、圖像、傳真、數據等,每個人最大膽的網絡夢想都能實現。帶寬人人可以擁有,網上溝通將與光同速,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很便宜地使用網絡,甚至在未來3年,全球的長途電話都可能免費。
2000年10月28日,網通遍及全國17個城市、全長8000公里的光纖網鋪設完畢,中國第一個寬帶網——中國網通試運行成功。
走到這一步,田溯寧功不可沒。他說:“1995年中國的Internet骨干網ChinaNet建設時,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僅有1至2年;到1996年上海建設基于公共信息服務網‘上海熱線時,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已不到半年時間。在這樣一種全新的技術革命面前,我們與國外差距之小是我國信息工業發展的契機所在。中國網通的新一代寬帶高速互聯網的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在信息領域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又縮短了一大步。”
在《財富》日前公布的“2000年中國最富有的人”排行榜上,田溯寧名列第14位,擁有1.89億美元資產。田溯寧坐擁財富,順時應勢地執掌了中國網通的“帥印”,目的是更好地實現他科技報國的宏愿。他邁出這一步,恰到好處地切入了我國信息產業大發展的最佳契機,前途無量,大有可為。然而,網通作為中國第三家電信運營公司,在中國電信市場的角色相當引人注目。信息產業部當然是支持的,但是不同的聲音也不時會“突然”冒出來。對此,業內人士也心存疑慮,網通能否真正介入中國電信市場的競爭?中國電信真正的競爭局面何時形成?網通能否參與中國電信改制?看來,這些問題,已不是田溯寧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CEO”所能回答得了的。當這些問題由更高層次的人解決之后,中國電信市場的真正繁榮便指日可待了。□
(編輯:李穎圖:BizFot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