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照
創新是文學的靈魂。
在新世紀的開啟之年,湖南少兒社推出了新的品牌“生命狀態文學”,首批問世的5部作品是:薛屹峰寫揚子鱷的《鱷蹤》,方敏寫河貍的《大絕唱》,金曾豪寫丹頂鶴的《鶴唳》,王樹槐寫羚羊的《命運之角》,以及陳自仁寫金絲猴的《猴徙》。
“生命狀態文學”是以大自然中的動物種群作為描寫對象的。由于作家采用輕靈而平實的白描方式,而擯棄了心理描述與對話,因而所展示的自然界中的動物種群的生存狀貌,就被藝術地還原為或悲壯或蒼涼或壯闊的原生的生命狀態。“生命狀態文學”強調的是當下動物物種的生存境況,即對被保護的稀有動物的現實性觀照。
“生命狀態文學”傾注了作家的人文關懷,冷靜地客觀地展示了動物與人類的并不和諧。人為了生存,急功近利地對待大自然,圍塘開荒、濫砍濫伐、污水排放等等,客觀上一些動物的存在被人為地逼上物種滅絕的境地。而動物與人的抗爭歷程,表現了作為個體生命的真諦與輝煌,流露出作家心靈世界的審美取向。比如《鱷蹤》中對殘尾的獵殺,農藥毒死的青蛙又毒死小揚子鱷。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時,展現出藝術的本質真實。
人與其生存環境的關系是21世紀的一個主題。作為大自然產物的人類,永遠不可能割斷同大自然的聯系。因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的理想境界,也是生命本質的充分張揚。而“生命狀態文學”的本質就是對這一辯證存在關系的刻寫,人與動物的聯結成為故事推展的情節支持,通過對大自然中其他物種群體的審美觀照,表達出對人類世界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