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是一種最流通、最簡單的共同語言,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碰到許多數字,也常以數字作為判斷的依據,有時也常拿統計數字向人說明事情的狀況或嚴重性,并說“數字會說話”,要人能相信你所說的話。
數字運用的五妙
以下提出五項數字運用的巧妙,并列舉例子說明:
一、數字的運用
有一位病人向牙醫抱怨:“為什么看病時間花不到一分鐘,卻要付出這么多錢?”結果這位牙醫說:“假如你愿意,我也可以用60分鐘慢慢拔。”當然醫生也可能用一大堆理由,說明為何要收那么多的錢,但通過這樣簡單數字,反而更容易點出技術高明的代價。
二、加法的運用
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在說明用人的原則時,曾經說過:“一個部門如果只需五個人,卻用了十個人,這并不等于多了五個工作機會,而是這十個人將來都可能失業。”這就是不用說什么大道理,只用五等于五,但五再加五等于零的結果來讓你脫離巢臼,深刻體會經營者有其另一方面的社會責任觀點。
三、減法的運用
美國《讀者文摘》有一篇文章,大意為五只青蛙坐在木頭上,四只決定跳下來,木頭上還有幾只青蛙?答案是五只,因為決定和實際行動是兩回事。這就是設下一個小陷阱,讓你跳下后再上來,用五減四并不等于一,來震撼你的思維,讓你更能領悟大多數人都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
四、乘法的運用
我們都認可“一個女人懷胎十個月可產下嬰兒”的傳統說法,但英國有位韓德爾說:“十個女人懷胎一個月不可能產下嬰兒”,這就是十乘一卻不等于一乘十,把你轉個彎,不但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會莞爾一笑,說聲“妙喻”。
五、除法的運用
有一位人事管理專家,就常以小時候老師考我們的算術問題,來說明組織內人員溝通協調的重要性,他說:“一面墻一個工人砌,要工作十天,若是五個工人要工作幾天?這個答案實際上通常不是二,有可能是一、三,或永遠無法完成,因為我們知道人手多了以后,有可能發生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結果。”這就是用十除一等于十,但十除五卻不等于二的另類算法,把我們拉回真實面,不要還停留在小時候直線思考的模式,本來人是活的,人是會思考的,不能用一般算法,還要加上合作的情況。
辨別數字真偽
懂得數字會說話的運用技巧后,遇到“數字說話”時,反而要更謹慎不受所惑,要注意到數字背后的話,也就是說學會劍術后,更要懂得不為劍所傷。因為數字有時也會說假話。
有位統計學家曾經說過:“冬天時50℃的水溫對人體最舒服,所以一只腳放在水溫100℃的水盆里,另一只腳放在水溫零度的水盆里,你會感到舒服”,這個例子說明有時數字也會說不可靠的話。例如,房地產的廣告:“離車站五分鐘”;這些經過加工或包裝的數字,里面都有問題,其中計算的基礎是什么?
最后,讓我們嘗試用數字幫佛陀說話:“老張和老王常去大安森林公園散步運動,享受大自然的氣氛,老張擁有的資產在扣除負債后約有新臺幣200萬元,老王是大企業家,大約擁有新臺幣10億;如果以大安森林公園土地及建造成本估算,假設約值新臺幣2000億元,用此估算兩人各擁有的大安森林公園‘可享用資產,老張是新臺幣2000.02億元,老王是新臺幣2010億元,兩人差異僅為0.5%,如果再擴大此算法,兩人間的財產差異值將更小,佛說眾生平等,真的是有根據。”你會受我所惑嗎?G(張退修)
海外星云 200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