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沙漠之狐”以及長達十年的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尤其青年人,在戰爭中成長,危機、戰亂、制裁、貧困、失學、無業,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仇恨、失望、無奈,就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與世隔絕,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因特網、哈佛、彩票之類各國青少年耳熟能詳的名詞,對于他們來說就像5000年前的楔形文字那樣的遙遠。
巴格達人經商是有傳統的,早在中世紀巴格達就是世界著名的商業貿易中心之一。如今各種商鋪的經營者多半是青少年。在一個著名的古董市場,有兄弟三人在經營著三個店鋪,哥仨都很年輕。他們繼承了父親的遺產,平分三份各管一攤。此前他們都在大學里學習,如今只有輟學掙錢養活老母親和弟弟妹妹。
商店跑堂的人也多為小孩。他們在門口招徠客人、端茶送水、看守店鋪、打掃衛生。報酬多少要看店主收益多少來定,并無固定薪水,所以他們干活特別賣命。一次,我的車在鬧市區拋錨了,需要一個連線才能把車發動起來。店鋪里打工的孩子主動替我攔車,攔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連線。突然那孩子跑遠了,過了一陣又氣喘吁吁地跑回來,手里舉著一根連線。原來,他跑到汽車修理行,死磨硬纏終于把連線給借了出來,連店主都感到很驚訝。問后才知道他母親重病在家,他白天上學,晚上打工掙錢。
棗拉公園是巴格達市內最大的公園,不要門票,所以一到節日里面擠滿了伊拉克人。一家人在草地鋪上一塊塑料布,放點面包、大餅和水罐,大人看著孩子在草地上跑來跑去,就算是過節了。我們看到一位滿面慘然沉默不語的中年婦女,便跟她聊天,得知她丈夫在海灣戰爭中被打死了,給她留下兩個男孩。萬般無奈下,大兒子當了童工。大兒子把掙來的錢交給媽媽,她買了面包,從家帶來一罐自來水來到不要門票的公園,讓孩子們在草地上跑跑,算是慶祝孩子拿到第一筆工資。
在伊拉克人歡度穆斯林最大的節日“宰牲節”時,我們也到底格里斯河上游玩。那時是傍晚時分,游玩的人很多,傾家而出的不少,都想利用這短暫的時間拚命玩一把。年輕人露出難得一見的燦爛笑容。小伙子們吹著喇叭敲打著牛皮鼓拍手唱歌,姑娘們有的跳起迪斯科,有的把外衣纏繞在腰部扭動腰肢跳起風情別具的阿拉伯東方舞,船主特別邀請的伊拉克舞女為客人們表演地道的阿拉伯民間舞蹈,將人們的游興帶入高潮。
看著眼前這歡樂的人群,如花似玉的姑娘們,無憂無慮的狂舞者,無論如何也難以將眼前這活生生的歡樂景像與河岸上那危機、戰亂、制裁所帶來的苦難現實聯系到一起。
我每次路過巴格達解放廣場時,準能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站在十字路口向停車的司機乞討。小姑娘長得很好看,大大的眼睛,黑黑的頭發,苗條的身材。每當我的車一停在紅燈前,她一準兒出現在我的車窗前。每次我都給她一些零錢,她很禮貌地道謝。一次,我給她一個文化處散發的介紹長城的小冊子,她的眼睛發出異常興奮的光芒,連聲道謝說:“十分感謝!我喜歡讀書。”
喜歡讀書而沒有書讀的人太多了。由于戰爭的摧殘,80%以上的校舍不適宜學生上課。深受制裁,新知識、新科技、新觀念與伊拉克無緣,連新課本都沒有,境內不能印刷新教材,教師不知道拿什么給孩子講課,教育事業處于底谷。專家普遍認為,伊拉克的現狀如果不能盡快得到改變,那就不僅僅會影響整個一代人,而且肯定會危及幾代人。G(少 冉)
《海外星云》(2001年14期)
海外星云 200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