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和發展“國際化大都市”的時序上,中國許多專家都傾向于建設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城市。實際上,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三個城市都已駛入了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快車道。位于廣東和香港特區交界的深圳,也逐漸躋身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的行列。另外據統計,除上述城市外,目前中國想躋身“國際化城市”行列的城市還有40多個。
能夠將自身的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性大都市,固然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在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自身的特色、優勢和基礎條件,不能盲目與其他城市攀比。如果只是一味求高求大,規劃定位也大同小異,缺乏個性,必將導致不必要的惡性競爭,并難以形成風格各異的大都市圈。
有些地方缺乏合理的分析論證,一味追求大工程,動輒搞“國際性大都會”。例如華北某市,現有人口還不到30萬,但其城市規劃卻要在本世紀內將該市建成“華北平原中心城市”、“一個新興的國際大都市”。為達此目標,該市決定在近幾年建造30多幢高樓,其中號稱該省最高的有兩幢,其他高樓也大多是十幾層乃至幾十層。在建造規格上,更是盲目地、高標準地要向國際水準看齊。
另外,國內的一些城市在土地利用的效益上和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例如北京建成區面積已達700平方公里,可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0億美元。而東京建成區才514平方公里,然國內生產總值卻達5072.9億美元,是北京的80多倍;漢城的建成區也僅605平方公里,但國內生產總值卻是北京的6.8倍,達410億美元。
因此,從目前中國的城市狀況看,對城市的空間規模必須有所限制,已經形成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主要應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地域空間不能無限擴展。不少城市也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并重新修訂自己的發展規劃,例如鄭州宣布不再提建大鄭州、全國商貿中心、國際商埠、“東方芝加哥”之類不著邊際的口號。大連市也提出城市發展“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有的城市已經看到實現這一目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例如北京已把“建設成世界第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的時間預定在2040~2050年;不少專家也把使上海再現輝煌、建成國際大都市的期限初步定在30年之后。G
(陳琦文,原載香港《廣角鏡》)
海外星云 200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