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 黎
一部200多萬字的地方文化史——《安徽文化史》問世了。
這部文化史涉及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包括學術、宗教、教育、科技、文學、藝術、史學、地方志、新聞出版、建筑園林、名城名勝、方言、民俗等諸多內容,大體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清后期、民國等8個時期進行論述。
從這部文化史可以看出,安徽地區(qū)自古以來,文化精英是相當多的,文化成熟是相當大的,而且頗具個性色彩。
安徽歷史上出現(xiàn)過老聃、管仲、莊周、劉安、桓譚、夏侯玄、朱熹、程大昌、鄭玉、吳廷翰、方以智、戴震、陳獨秀、胡適、方東美等杰出思想家;出現(xiàn)過華佗、王蕃、嵇含、王楨、陳翥、梅文鼎、朱載土育、楊光先、程大位、汪萊、鄭復光、汪機、孫一奎、汪昂、吳謙、葉桂、喻仁、汪場寧、侯寶璋、程士范等杰出科學家;出現(xiàn)過曹操父子、張籍、杜荀鶴、梅堯臣、呂公蓍、張孝祥、方岳、戴名世、錢澄之、方苞、劉大槐、姚鼐、吳敬梓、施閨章、梅曾亮、汪靜之、蔣光慈、朱湘、田間、阿英、吳組湘、方令孺、蘇雪林、韋素園、臺靜農、張恨水、周而復等杰出文學家;出現(xiàn)過曹丕、呂本中、方回、胡仔、包世臣、項懷述、徐上達、泮茂弘、朱光潛、宗白華、鄧以蟄等杰出文藝理論家;出現(xiàn)過何武、李忠興、桓榮、文翁、周興嗣、方東樹、吳汝綸、陶行知等杰出的教育家;出現(xiàn)過呂祖謙、徐兢、汪藻、王明德、汪有典、吳應箕、張廷玉、夏燮、俞正燮、洪亮吉、張瑞墀、姚瑩、馬其昶、程演生等杰出的史學家;出現(xiàn)過曹髦、戴逵、曹霸、張志和、崔白、李公麟、丁云鵬、李流芳、程嘉燧、漸江、蕭云從、查士標、汪之瑞、孫逸、梅清、石濤、雪莊、汪士慎、羅聘、虛谷、程瑤笙、汪采白、黃賓虹、吳作人、王子云、王肇民、呂霉光、張玉良等杰出畫家;桓溫、陳搏、張即之、詹景鳳、梁山獻、鄧石如、張琴襄、許承堯、張樹侯、范培開、吳芝瑛等杰出書法家;何震、蘇宣、朱簡、汪關、程邃、黃占、張鈞、汪肇隆、巴慰祖、胡長庚、黃士陵、黃少牧等杰出篆刻家;劉世珩、周學熙、劉體信、胡正言、汪孟鄒、汪原放等著名出版家;孟漢卿、朱權、朱有燉、鄭之珍、汪道昆、梅鼎祚、、汪廷訥等著名劇作家和張曙這一革命作曲家;程長庚、楊月樓、汪桂芬、楊小樓等著名演員。還出現(xiàn)過宗教界著名人士陳搏、大慧宗杲、杜道堅、憨山德清等。
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有過原始法學的創(chuàng)立,道家學派的形成,農家學派的出現(xiàn),理學的集大成,皖派經(jīng)學的產生,一直到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軔;有過麻沸散的發(fā)明,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芍陂的興修,活字印刷法的發(fā)明,《五楨農書》等多種農桑書籍的編撰,人痘接種術的發(fā)明,十二平均律的發(fā)明,一直到淮南鐵路的興建;有過古代的尊儒興教、文翁化蜀,書院興起,一直到陶行知的創(chuàng)辦平民教育;有過從徐兢的《宣和奉恢高麗圖經(jīng)》一直到程演生的編撰《安徽通志》;有過從建安文學的興起一直到桐城文派的獨立;有過從曹丕的《典論論文》一直到朱光潛的《詩論》;有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畫家曹髦、宋畫第一李公麟、姑熟畫派、新安畫派、宣城畫派、桐城畫派、直到現(xiàn)代著名女畫家張玉良;有過徽班進京,鳳陽花鼓流行,黃梅戲興盛;……
翻開此書,到處花團錦簇,異彩紛呈、使人目不暇接。
該文化史還從安徽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總結出了安徽文化的五個特點。一是延續(xù)性。不斷發(fā)展,不斷完善,從未中斷。二是交融性。南北文化在此不斷交流、沖突與融合。三是多樣性。由于安徽地處江淮流域,淮北地區(qū)較多北方文化因素,江淮之間文化風貌兼較多北方文化因素,江淮之間文化風貌兼有南此特征,皖南地區(qū)則更多南方文化因素,從而形成了淮河文化、皖中文化與徽州文化三大各具特色的成熟的區(qū)域文化。四是安徽文化的發(fā)展是早起而中伏,中伏而極盛,有相當明顯的早生晚熟現(xiàn)象。五是安徽文化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在積累文化過程中善于“通變”的傳統(tǒng),不斷表現(xiàn)出敢于去粗取精地批判,善于兼容并包地會通,勇于自我作古地創(chuàng)新的精神。安徽文化顯然是一個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的文化子系統(tǒng)。
《安徽文化史》的出版,對研究中國文化史及中國其他地區(qū)文化史,將可發(fā)揮其一定的參照作用;對推進安徽當前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內的整個文化建設,將可發(fā)揮它的鑒古知今,以古促今的積極作用。
當然,一部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的篇幅巨大的文化史,也難免有其不足之處,如:全書體例不太一致,結構不夠謹嚴,內容有重復之處,各部分呼應也不夠好,史料也不無遺漏,而且刊誤也非絕無僅有。但總的看,顯然瑕不掩瑜。
《安徽文化史》(上中下三冊)張海鵬、臧宏、郭因、張秉倫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