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麻光武
今年1月22~26日,美國在科羅拉多州“一個隱蔽的高度設防的基地”,舉行了以太空為主要戰場的大型軍事演習。與此同時,1月25日,俄羅斯航天工作會議決定,把軍事航天部隊和導彈航天防御部隊從戰略火箭軍中單列出來,在此基礎上組建一個新的軍種——天軍。如果說20世紀的戰爭經歷了由地面向空中的升級,可以預料,在未來的戰爭中,“太空之眼”與“太空之手”的干預,則在更高水平上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天軍鬧天宮,地球不太平。在軍事科學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天軍橫空》一書中,作者蘇恩澤教授以詳實的資料和深厚的筆力,介紹了飛速發展的當代軍事航天技術的狀況和圍繞太空爭奪的最新態勢,展望了天軍發展的新趨勢。
20世紀人類遨游太空,把昔日科幻夜譚變為活生生的現實,這是人類智慧借助科學技術進步的合乎邏輯的發展。但是,人們和平利用空間的良好愿望,已經演化為繼陸戰、海戰、空戰之后的“第四戰場”的爭奪。當大國把爭奪霸權的斗爭延伸到了太空領域后,天軍的組建就是戰場空間轉移和軍種升級的必然。實際上,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便披上了濃重的軍事色彩。各種軍用航天器不斷被送入太空“服役”,其直接結果就是外層空間軍事化。人類在不斷擴展自己活動空間的同時,也在從地面空間到外層空間的更廣闊的范圍展開了軍事領域的爭奪。寂寞的太空,高懸著一把把“達摩克利斯利劍”。多年來,美國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高新技術優勢,始終將太空優勢,作為爭奪世界霸權的一個籌碼。在20世紀下半葉的一系列有美軍參加的局部戰爭中,都是在“天軍”支援下進行的。空間戰場已成為高技術條件下一體化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美蘇兩國分別動用了24顆和37顆不同類型的衛星,為交戰雙方提供情報支持。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動用了數百顆軍用衛星,全時空監控著伊拉克軍隊動向;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軍隊得到了50多顆專用軍用衛星的支援。天軍鬧“天宮”,連空間也變得“單向透明”,在這個并不太平的世界上,威脅不僅來自陸、海的虎視眈眈,更有來自“九天之上”的太空幽靈“瞰你沒商量”的覬覦。
作者將其扎實的航空專業基礎知識、厚實的學術理論底蘊與別具一格的語言表述融于一體,達成了軍事技術與軍事學術、軍事理論與軍事實踐、航天基礎理論與前沿應用實踐、軍事科學普及與軍事通俗讀物的有機結合,把可讀性、科普性與學術性集于一書,為讀者形象地勾畫了當代太空軍事爭奪的畫卷。把人們對神秘太空的向往和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關注,通過“天軍”引出時代的話題;把“天戰”演變的歷史,侃侃談出;把深奧的航天知識淺顯通俗地向讀者娓娓道來。文體別出心裁引人入勝,文風幽默詼諧不失莊重。既有哲學層面的深思,又有戰略層次的思考,兼有技術與戰術方面的量化分析與理論的透析。相信無論是從事航空宇航的專業人員,還是關注國防建設的各層次讀者,都會在開卷中獲益。
《天軍橫空》蘇恩澤著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4定價:16.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