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等是標準偽科學
北京大學副教授劉華杰在《光明日報》發表圖書時評,嚴厲指出,李衛東博士寫的《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人類曾經被毀滅》(九洲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版)與《人有兩套生命系統》(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其胡論程度不亞于柯云路的《發現黃帝內經》,是標準的歪理邪論。
語文教育主要應抓“語感的培養”
3年前,語文教育界曾有過一場關于語文課程性質的爭鳴,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正因為語文教育的危機已日趨顯著,改革已不可避免。
幾位有著較深厚理論修養、又長期從事語文教育的實踐者,埋下頭來,對基本觀念作了鍥而不舍的鉆研,最近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書(“語文教育新論”叢書),提出新的學科立場:把語文定位于“言語”,即“語用學”。這樣,教學的目的將不再是幾乎無限的語言知識,而轉化為生動多樣的語言的運用。一個學生能不能從閱讀中得到樂趣,會不會在作文時靈感勃發,最大的區別在于“語感”的高下。如果從小學到大學的語文教學都能抓住培養語感這一關鍵,教育效果必將大大高于現在。
(高友敬文,《文匯報》)
《莎士比亞全集》以譯林版為佳
李景端在《人民日報》發表書評稱,中譯本《莎士比亞全集》以譯林出版社版本最佳:
一、朱生豪譯本存在的誤譯和脫漏得到糾正和彌補;
二、恢復了當年被認為“不雅馴”而被刪除的詞句、段落,并通過必要的注釋,盡量展示莎氏作品的完整面目;
三、篇目全。不僅收入莎氏39部劇本,還收入他的長詩、十四行詩及其他抒情詩,包括《兩個高貴的親戚》、《愛德華三世》及《托馬斯·莫爾爵士》的片斷,成為迄今我國最全的版本;
四、譯本以朱生豪譯本依據的牛津本為基礎,再以1974年和1997年最新美國河濱本加以校訂,兼取這兩種版本之長;
五、邀請英國文學專家、北京大學李賦寧教授撰寫深入淺出的序言;
六、每篇首頁都加有原作的插圖;
七、書后附有莎氏年譜,特別在校譯中吸收了國際莎學界的研究新成果。
《懷想三峽》
杜鴻著
《懷想三峽》是一部三峽文化的心靈筆記。作者在進入三峽的歷史文化時空時,始終伴隨著一種理性的升騰與思辨的飛揚。看看他的《屈原祠》以坐落于歸州城的屈原祠為聚焦點,從祠的古老滄桑、冷清寂寥說到屈原孤獨寂寞、憂憤而終的痛苦人生。而在另一篇《巫音》中,作者將理性探尋的觸角伸向了三峽更為悠久的歷史傳說和更為廣闊的文化空間。
書中觀照的是三峽的歷史文化,但其切入點和立足點卻是當下的現實生活,這就使整個作品系列具備了強烈的現代氣息,同時也升騰起鮮明的時代精神。具體到藝術表現上就是,他的每一篇作品都無一例外地凸現著作家主體的聲音,都是主人公行走于三峽山水之間,與這一方土地的歷史文化遺跡相邂逅、相碰撞、相對話的結果,都是一個當下的知識分子通過聯想和想象,對文明碎片的修復和對歷史風景的激活,是今天對昨天的反觀與重構。
(賈麗萍文2001.4.28《中國文化報》)
《大敗局》
吳曉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新華社記者吳曉波的這本《大敗局》,充滿理性地剖析了10家著名企業的失敗史。
作者把企業的失敗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一個結果來進行研究,將企業家曾經有過的輝煌和失誤,同時客觀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并總結企業失敗的教訓,準確地尋找企業失敗的預警線,適時合理地采取科學的經營管理措施。書中認真挑選和描述的一系列失敗的案例,表明成功需要創新,要使各類因素實現最佳組合才能促成企業的成功,刻意克隆成功只會復制出失敗。
作者捕捉到10個企業共同的“失敗基因”是:普遍缺乏系統的職業精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企業家個人素質的局限性等,則是產生這些“失敗基因”的深層次原因。縱觀全書,作者對“空手套白狼”“不按牌理出牌”等行徑持明確的否定態度,這充分體現了作者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取向。在黨和政府倡導“以德治國”的今天,中國的企業應該以德治企、依德經營,這是避免失敗、走向輝煌的重要基礎。
(譚臨莊文2001.4.26《中國文化報》)
《粵劇論壇》
羅銘恩主編澳門出版社
中國第一部粵劇理論研究專著——《粵劇論壇》由澳門出版社出版,共21萬字,由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所長羅銘恩主編。本書是第三屆羊城國際粵劇節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也是我國第一部粵劇理論研究專著。
書中的中心議題是“當前粵劇(粵曲)的現狀與21世紀的走向”。專家們的論文主要爭論的焦點:一是如何對待粵劇的傳統——要“原汁原味”還是銳意創新;二是如何認識粵劇的現狀——是必然衰亡還是暫時落后;三是21世紀粵劇的走向問題——激活機制、贏得觀眾。
《粵劇論壇》一書的價值主要體現了海內外粵劇界的同仁從愛護粵劇、發展粵劇的愿望出發,敢于直面現實、正視自身不足和要求提升粵劇藝術水平的寶貴勇氣。
(欒菊芳文2001.4.12《中國文化報》)
《對面的女孩》
張平著
向以關注現實著稱的小說家張平先生的日記體小說新作《對面的女孩》一改往日他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叱咤風云的強者形象這一寫作路徑,托言一個被勒令退學的女學生日記,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性格逆來順受,內心純潔善良,被強大的傳統勢力及陳腐觀念百般欺凌的弱小女孩的典型形象;但卻保持了他鞭撻落后與丑惡,呼喚進步與美好,激揚道義與法治,關注社會與人生的創作旨趣。
在小說所描寫的學校和老師中,我們絕少看到對人性的理解,對人格的尊重,和對人道的張揚;而是恰恰相反,看到的更多是對紀律的曲解,對人性的蔑視,對是非的顛倒,對權力的濫用,對天真的扼殺,對美好的褻瀆,對正義的歪曲,乃至對生命的淡漠。《對面的女孩》作為一部小說,因而可以看做是對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某些觀念文化積弊的寓言式揭示!原本比較明顯的“救救孩子”的創作主旨,因而還可引申為“救救成人”,“救救老師”,“救救我們自己”!因為,如果沒有一代精神健全、文明合格的成人老師,又如何指望會培養出下一代合格的學生?!沒有思想和精神健康健全的真正的人,又怎么能建設一個文明昌盛的理想社會?
(吳文科文2001.4.28《中國文化報》)
《我們得回到幼兒園》
[美]羅伯特·福爾姆著中國檔案出版社
《我們得回到幼兒園》一書中作者所關注的日常生活,幾乎是我們正在經歷著的當下生活的直接翻版;而作者所關注的平凡事物,幾乎是我們為其煩惱也為我們所常常漠視的事物。閱讀著清新自然和充滿真情實感的文字,慢慢欣賞作者在我們的眼前所做的一次次對日常生活的精神漫游,讓人震撼的是,無論是普通人的生活狀態還是具體細微的日常事例,經過作者的集敘述、描寫與感慨于一體之后,從“內核”顯現出的“真實”與“本質”,依次點燃的竟然是我們顧盼已久的一盞盞生活之燈……
“其實我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如何按照我在幼兒園里所學到的道理那樣去生活,去為人處世,去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顯然,羅伯特·福爾姆所說的“我們得回到幼兒園”,意在于通過退回到“原地”而讓自己有機會從頭學起,按幼兒園老師早年所教的去做,從而具備為人應有的誠實與善良,具有與人和睦相處和團結互助的能力與信念。
(楊澤文文2001.4.26《中國文化報》)
《幻城記》
孔林鳥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小說《幻城記》是作家孔林鳥的一部新作。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拋棄了小說創作中常見的寫實形態,而對現實生活作了奇想式變態:一個作家的一次不經意的攝影使整個城市的人和物失去了影子,而這些被攝入照片的影子又構成了一個新的城市——頹城。頹城雖然是作者經過藝術變態與夸張而虛構出來的一個超驗的、非現實的城市,卻如同一面放大鏡,使現實社會中的種種不良現象纖毫畢露,讓讀者在對作者調侃、戲謔的語言報以會心一笑的同時,不由自主地對現實社會中的某些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與警醒。
全書通過主人公紀文在頹城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全面展示了頹城的世態民情。作者采用荒誕的寫法,用心良苦地營構一座城市的故事,將現實中的種種丑惡突出放大,無非是在向現實社會中為物欲而出賣人性良知的不良現象提出警示。
(張青文2001.4.26《中國文化報》)
《養生筆記》
易希高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易希高的《養生筆記》是一本有關養生方面的文藝性專著。因為其運用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西醫的現代理論科學知識和文學的散文筆調,”為讀者提供了養生和審美兩種信息。
中國的養生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形成為一門思想精深、內容浩富、體制博大、風格獨特的學說,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養生筆記》一書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進行構架。容量大,從中隨心所欲挑選出某方面的知識更方便,而且在文字表達上,行文飄逸、流暢、靈動,宛如富有靈性的璣珠在字里行間跳蕩。讀者可以將這部書當成養生科學知識看,也可以將其當成散文作品看,還可以將其當成一種閑書來消遣。
(劉占成文2001.4.26《中國文化報》)
《待人處世哲學》
李庚辰著長征出版社
《待人處世哲學》是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著名雜文家李庚辰撰寫的一部力作。作者多年來深入研究人際關系中的各種問題,針對現實社會許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在人際交往中不大明白如何待人處世,以致因此影響到思想情緒、學習工作甚至事業發展的事實,精心選取112個生活中時常遇到的現實問題,廣征博引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精髓,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深入淺出、可口循俗地闡述了待人處世的要言妙道和基本準則。
該書在傳統處世倫理和現代意識的交叉點上,大量引用古今中外文史典故和警語格言,析事論理,傳道授法,思想深刻精辟,文筆瀟灑流暢,知識含量豐富。尤其有益于涉世未深的青年朋友。對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的同志來說,則是一本難得的實用工具書。
(2001.4.20《解放軍報》)
《理解的真理》
洪漢鼎著山東人民出版社
伽達默爾60歲時的哲學代表作《真理與方法》在當代哲學以至一般人文社會科學的轉向方面影響深遠。本書作者洪漢鼎是《真理與方法》中文版譯者,在本書書末他說:“本解讀只是我對《真理與方法》一書的讀解方式,它只是對伽達默爾文本的一種可能的理解。”這也頗合詮釋學的精義。
(2001.4.26《中國文化報》)
《燕園拾塵》
王曙光著新世界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近年在北大讀書教書之余寫成的隨筆集。書中既有對于生命與成長的深邃而沉靜的感悟,也有與北大名師大家們跨越時代的心靈對話;既有對繽紛大學生活的傳神描述,也有對北大文化性格和精神魅力的獨特體察。這是一本鄭重而樸素的書,格調清雅,文筆酣暢,耐人尋味。
(2001.4.26《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