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水

科學是社會進步的奇妙原動力,年輕的爸爸媽媽是否關注過孩子的學前科學教育?是否了解怎樣才能讓孩子的科學學習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并能順利地進行下去呢?
其實,孩子們學科學,除了在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獲取一些科學知識外,主要是接觸那種“學科學”的方法,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感情。年輕的父母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孩子學點科學。
創造適宜的科學教育環境
孩子從出生到進幼兒園之前的最初3年,一直生活在家庭中,他們在這個特殊的環境里與周圍世界發生著聯系:呼吸著周圍的空氣,凝視著不同的色彩,觸摸著不同的物體,傾聽著鳥語,嗅聞著花香,品嘗著酸甜苦辣等調味。這一切都會在孩子的大腦里留下印象,并建構起“科學”的最初步的認知結構。
只要父母有心,教孩子學科學的活動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比如父母可以多帶著孩子逛菜市場,不知不覺中,孩子會認識各種蔬菜、水果、花草,還有魚、蝦、雞、鴨等。如果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還可以在揀菜、洗菜的過程中,邊操持家務邊不斷地向孩子解釋他看到的是什么,有什么特點。這樣,廚房也成為了很適宜的科學教育環境。很多場所,很多時刻,家長都可以潛移默化地教孩子學科學,關鍵是家長要有這樣的意識。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做家務時,孩子跟著,會礙手礙腳或弄臟衣服,總是打發孩子到一邊去玩。殊不知,挺好的幼兒學科學的機會也被打發到了一邊。
鼓勵孩子學科學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鼓勵”是他們最需要的一件禮物。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心越來越濃厚,他會不停地向父母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據研究,一個幼兒一年中所提的問題涉及面很廣,其中科學方面的占了73.5%。對此,聰明的父母先要對孩子的好奇好問表示肯定和鼓勵,然后再盡可能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回答他們的問題。這樣既呵護了孩子稚嫩的科學興趣的萌芽,又給了他繼續探索問題的勇氣和自信。切忌支支吾吾,敷衍了事或是表現出不耐煩甚至訓斥孩子。
“鼓勵”的另一方面體現在對幼兒“探索活動”的理解和支持。如孩子在院子里偶然發現了一只小蟲,出于好奇,他就會追蹤、捕捉、飼養昆蟲。這時候,父母不但不該阻止和干涉他的活動,相反,還應該鼓勵這種行為并提供相應的條件。有可能的話,父母還應該參與孩子的探索活動。比如,孩子在幼兒園進行了“物體摩擦”的小實驗,回家后還想找出相應的材料繼續探究,父母就可以在晚飯后與孩子共同活動,共享探索的樂趣。
引導孩子學科學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還不善于利用自己的感官,去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科學”。作為孩子學科學的啟蒙老師和引路人,父母的一大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去注意、去發現。簡言之,也就是引導孩子學會觀察。一開始,父母可以試著以簡短的語言、有趣的問題啟發、引導孩子觀察。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些觀察的要求。比如,吃水果時,要求孩子用眼睛看一看顏色、用手摸一摸形狀、用鼻子聞一聞味道、再用小嘴巴嘗一嘗,這樣孩子對水果就會有一個更為全面和完整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學習一些正確的觀察方法,如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對兩個相似的物體作比較觀察等。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觀察“水為什么會結冰?”家長可以先啟發:“你想一想,什么季節會有冰?”再和他一起利用家用冰箱制冰,讓孩子通過兒童溫度計觀察:什么條件下,水會結成冰,然后讓孩子回憶、思考水和冰的異同,最終啟發他發現寒冷和“水結冰”的關系。
家長還要逐漸地引導孩子學會閱讀,這是幼兒學習科學的一種好方法,又可以引發幼兒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對于一些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父母不必不懂裝懂、胡編亂造,不妨和孩子一起,通過共讀來解決。對于孩子暫時無法理解的問題,則可以鼓勵他長大以后,自己到書中尋找科學的答案。
教孩子學科學的一大關鍵是年輕的父母自身的科學修養:愛科學、用科學的父母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這樣的父母只要時時留心、因地制宜,教孩子學科學不但不難,還可以是一個個溫馨、快樂的親子活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