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山

中國自古就有睦鄰友好、協和萬邦的民族美德,也有重視周邊關系研究的優良傳統。司馬遷“稽其成敗興壞之紀”所修《史記》,就專列多卷為朝鮮、大宛、康居、安息等周邊國家作傳。往后各朝正史和各代《起居注》、《日錄》、《實錄》,無不將周邊關系列為重要內容。司馬光纂《資治通鑒》、馬端臨編《四裔考》,對周邊關系議論縱橫。及至近代,外患頻生,國土淪喪,立志富國強邊的莘莘學子,更是泣血陳詞,論說周邊危篤,因而使中國疆域和周邊關系史的研究綿延不斷。
新中國政府繼承和發展睦鄰傳統,致力于發展周邊關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也應看到,在相當長時間內,我們對周邊關系的綜合研究開展得不夠。其結果是廣大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周邊關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甚了解。這對于一個有著4萬公里陸路邊界和海岸線、有著多達21個周邊國家的大國來說,不能不是一個大的缺憾。
近日接讀劉宏煊教授主編的《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一書,感到由衷高興。劉宏煊教授作為一名軍校教官,十多年如一日,潛心研究周邊關系歷史,并在此基礎上邀請同仁,著成這一大作,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充分體現了他們對國家安全的強烈責任心、使命感。
《中國睦鄰史》是新中國第一部系統闡述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著作,在學術上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以一個老外交工作者的眼光,我覺得此著主要特點有四個。
第一,著眼全局。周邊安全,系國家之安危。處理周邊關系,必須以睦鄰友好為根本宗旨。本書以睦鄰友好為根本宗旨,并以此作為闡釋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即使在述評一些自衛戰爭時也毫不動搖,體現了作者對黨和政府的周邊戰略的正確理解。這對于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的信賴和尊敬,對于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周邊形勢,爭取和平的周邊環境,維護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主題鮮明。在國家戰略中,疆域統一和國家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堅持鮮明的愛國主義立場,堅持“睦鄰”與“自固”的辯證統一,是本書的基本特點,也是其主要優點。
第三, 結構新穎。該著采取總、分結合的結構方式,新穎獨到。首先專設總論一章,整體分析周邊形勢,闡述周邊國家的對華戰略和中國的周邊政策,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爾后設四章分述中國與各周邊國家關系。同時,由于當代周邊國家逐漸呈現出區域化、集團化的趨向,著者在后四章中也是先設一節分別概述中國與東北亞諸鄰、獨聯體諸鄰、南亞諸鄰、東南亞諸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關系,然后分述雙邊關系。如此結構,使全書邏輯嚴密,分合自如,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渾然一體。
第四,詳略得當。論述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是一個龐大而浩繁的系統工程,要想在約40萬字的篇幅里講清所有問題的來龍去脈是不容易的。為此,該著削枝強干,有詳有略。如在縱向論述中,該著重點在闡述周邊關系現狀和當前中國政府的周邊政策,并以此為基礎對其發展前景做出預測。這種厚今薄古的闡述方式是適宜的。在橫向論述中,著者對周邊21國也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有所側重。如對俄、日、印三國的國家戰略(尤其是軍事戰略)、雙邊關系歷史與現狀、發展趨勢及主要障礙,均各列三節進行重點闡釋,對其他國家關系一般只列一節。另外,該著對人們比較容易了解的問題從略,而對于人們普遍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如領土爭端、南海諸島問題、釣魚島問題、東南亞地區的華人、華僑問題,都作較多闡述,目的是讓人們了解這些問題的真相。
本書氣勢恢弘,文體通俗,文字簡練,語言生動,史料準確,裁減得當,做到了政治性、理論性、資料性、可讀性的統一。它是高等院校進行國防教育的極好教材。我以為,它也是一般外事工作人員的必備工具書。
應該承認,我國對周邊關系史的系統研究尚處起始階段,本書在結構安排、問題闡釋方面仍屬一種嘗試,其不成熟之處難免。這對于非外交專業的作者來說,似不應苛求。
(本文作者系原外交學院院長,此文摘自作者為《中國睦鄰史》所作的序言)
《中國睦鄰史》劉宏煊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定價: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