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勛 岳貴云
江主席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現行條件下,我軍必須大力改善武器裝備,這是我軍未來渡海登陸作戰取得勝利的前提。本文針對登陸作戰需求,就發展我軍對空輕武器裝備進行探討。
改進現有裝備,提高其射高、射速及彈藥威力
根據渡海登陸作戰的需求,加緊研制對空輕武器裝備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我軍目前裝備的PF89式單兵火箭由于受筒徑、質量、彈種、引信及瞄準具的限制,仍有功能相對單一、威力偏低、無法滿足渡海登陸作戰要求等問題。因此,新一代單兵火箭應進一步增大筒徑,提高初速,增大射程,并做到一筒多彈,使其不僅能適應反裝甲的需要,而且具備對付多種目標的功能。彈藥的改進,盡量采用非觸發引信,利用彈頭爆炸時所形成的高速破片(要求速度達到1600m/s以上)來打擊巡航導彈,攻擊直升機及低空、超低空飛機。要盡快研制步、機槍使用的大威力穿甲彈,以解決步、機槍在800m內擊穿厚8~10mm裝甲鋼板問題。由于敵低空、超低空目標均系亞音速飛行,暴露在我步兵防空火力下的時間一般為30~50s,敵機載(如直升機)火炮或機槍射擊時間只需12~15s,因此,要求我步兵輕武器空中打擊的時間不能超過12s,小口徑火炮和大中口徑機槍的彈頭初速要在800~1000m/s以上,便攜式防空導彈的速度也不能低于600~700m/s,并盡快改進步兵分(部)隊的對空武器的瞄準與火控系統,從而使步兵分隊的防空武器從發現目標、測出目標飛行參數、解算出彈道提前量,直至射手瞄準并發射,能在5~6s內完成,大大提高步兵分(部)隊的渡海登陸作戰的防空能力。
發展高射機槍、多管小型自行高炮及單兵云爆彈系統
首先,應發展裝備高火力密度的大口徑轉管高射機槍。機槍射頻應設高低2個檔次(1500~2000發/分和7000發/分以上),可以裝在機動車輛上形成機動性很強的火力,達到既可提高營級分隊的防空能力,又能提高對敵步兵戰車等輕型裝甲車輛及掩體的攻擊能力和實施對較遠距離(2000~3000m)上的敵集群有生目標的有效打擊。這種機槍應具備機動靈活、攜彈量大、火力猛烈、成本低的優點。其次,盡快研制能夠編配到營、支援到連的20~40mm的小型多管高射速火炮,使其能夠打擊3500m內的敵巡航導彈、隱形飛機及武裝攻擊直升機,提高步兵分(部)隊的整體防空能力。科索沃戰爭表明,美軍飛行員最害怕的是南聯盟生產的改進型高炮,全稱“塞爾維亞眼球I型高炮”。它是在雙管高炮基礎上改進的、可3管齊射的小型高炮;質量輕、操作簡便,在人員受損的情況下,一人可操炮射擊;性能優良,有多種發射方式,機動能力強;可不用雷達引導,直接瞄準射擊,效能不凡,是比較理想的武器。美國飛行員之所以感到該高炮比地空導彈還具威力,主要因為它不受電子干擾。我步兵防空武器系統的發展應借鑒南聯盟的經驗,著重向威力大、射程遠的機槍,多管自行的小型高炮方向發展,使其能夠擊穿厚15~25mm的裝甲鋼板,取代步兵分隊現裝備的12.7mm高射機槍等輕型武器。再次,發展裝備單兵云爆彈武器系統。該武器系統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大面積殺傷、威力大等特點,且體積小、質量輕、便于攜帶,可根據不同的戰術需要,采用相應的發射方式(參見作者《輕兵器》1999年第10期《我國應加速發展單兵云爆彈武器系統》、2001年第3期《從“什米爾”看我國單兵筒式武器的發展》等文)。
發展集搜索跟蹤雷達和電子對抗干擾于一體的自動化單兵防空導彈系統
單兵防空導彈價格低廉、機動靈活,不易被電子干擾,不易遭對方火力攻擊,容易操作,能在各種地形上普遍部署,最適合低空、超低空作戰。但現代的單兵防空導彈也有遠距離機動性差、射程近等弱點。因此,單兵防空導彈應向“多能”、“遠距”方向發展。研制能編配到連、支援到排的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導彈的射高應為20~4000m,可以打擊4500m內各種低飛的敵機、巡航導彈等航空器。我軍可在“前衛”系列防空導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其具備“全自動尋的”、“一彈多用”、“抗多種干擾”等功能。其次,可借鑒國外最近推出的“地上風暴”地對空近程導彈防御系統——其基本型由4個“針刺”導彈發射管、1挺12.7mm機槍以及被動式監視、捕獲目標、跟蹤傳感器組成,武器系統可全天候作戰。其基座采用陀螺穩定方向,保證可在復雜地形上自動跟蹤、打擊目標。該系統可由一名操作人員遙控操作。其火控計算機可完成控制基座旋轉、威脅評估、自動跟蹤、目標識別、進入射程告警、計算提前量等多種功能,控制軟件可伴隨武器系統的更新而升級。該系統的導彈發射管可增至8個,并可換裝其他類型的“發射后不管”型地對空導彈。
開發彈、炮一體化輕武器防空系統
防空武器中,小型高炮發射死角小、反應快、不怕干擾,可對登陸作戰時低空威脅目標實行有效攔截;單兵防空導彈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將導彈、火炮綜合運用,彈、炮結合,互相掩護,各取所長,可大大提高低空、超低空綜合防空能力。當前需解決的是彈、炮合一輕武器防空系統的研制,并能裝備到營、連級分隊。要求該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能夠根據戰術需要打擊低空、超低空目標,從而提高分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發展能夠對空警戒、自動打擊空中目標的智能地雷
遙感、微處理技術和火箭、制導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對發展智能地雷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地雷不僅長了“耳朵”、“眼睛”和“大腦”,而且還插上了“翅膀”,可以騰空而起,對低飛的敵機、巡航導彈、直升機進行有效攻擊。如美國的AHM反直升機地雷,就能通過聲音傳感器和信號處理器探尋直升機螺旋槳葉的獨特聲響,并能分辨直升機的類型,其可靠性達90%,防御范圍半徑400m,能擊毀高度200m以內的巡航導彈和直升機。俄羅斯研制的TEMP20反直升機地雷,采用爆炸成型彈丸戰斗部,其殺傷距離達200m,探測距離達1000m,可攻擊以100m/s速度飛行的目標。我國應發展適合我軍作戰的智能地雷,這種智能地雷探測防御范圍要達到500m以上,可對低飛的敵機、巡航導彈及直升機實施自主尋的攻擊,從而減輕我步兵分隊的防空壓力,并提高整體防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