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愈來愈激烈,現在的父母們已充分意識到了這點,便開始提前強調孩子的應戰能力,補課、補品……使孩子應接不暇,可對于一個孩子來講,到底什么是最有競爭性的呢?心理學專家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答案:自信、獨立與合作性——
自信的人是充滿勇氣與力量的,面對困難,能夠積極地去想辦法克服,因為相信自己“行”。自信不僅是個人的一種狀態,更是外在的生活、行動方式。因為自信,所以對自己是“愛、尊重、接納”的,對他人也是“開放、包容的”;自信的人敢于直言,敢于展示自己,心境平和、愉快,行動堅定有方向感。
談“自信”就免不了想到“自卑”。要想使孩子自信,就不能讓“自卑”傷了孩子的心。
一個自卑的孩子什么樣呢?
自卑的孩子他常常說,“我不行”、“不可能”、“我不敢”;
說話結結巴巴,聲音小得像蚊子;
他會盡量地躲開有難度的任務,免得做不好,被人笑話;
總喜歡低著頭,不敢看別人的眼睛;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Adler)認為,自卑感起源于人在幼年時期由于無能而居于被照顧和依賴的心態,因而體驗到渺小感和無助感。這種體驗很容易導致“自卑情結”的形成,并且延續下來。
“克服自卑,發展自信”,是每個孩子的成長任務。作為父母,可以做點什么呢?
一、自制“家庭獎狀”
這個行動,不僅可以改變孩子對自我形象的認識,也能幫助爸爸媽媽找回“育兒”的信心!
你可以買一張現成的獎狀,也可以用很大的白紙代替,總之所謂“獎狀”重在給人以積極的感受。想想當你是孩子時,拿到獎狀會怎樣?開心、激動、美滋滋!但能得到獎狀的人畢竟有限。如果在一個集體中總是處于“下風”,缺乏表揚,很少肯定,總是聽到這樣的消極評價:你太不聽話了!老師不喜歡你!你不會得到小紅花的!爸爸媽媽很難對你放心和滿意!……那么孩子的自信會有多少呢?要知道,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看中外在的評價,因為他還沒有自己內在的評價標準。
因此,做父母的你,應該嘗試將孩子點點滴滴的好,不遺余力地記在那張“獎狀”上,比如:×年×月×日,小瑋6:30就起床了!今天,小瑋受到了老師的特別表揚!……你可以每天清晨鼓勵孩子去做一點點好的嘗試,然后努力找到一天的進步!如果獎狀記載不下,干脆用個“好話本”吧!“家庭獎狀”可以幫助孩子漸漸贏得學校的、社會的“獎狀”!這種潛移默化,正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二、維護孩子的“社會形象”
這個行動,能防止孩子“破罐破摔”,更為和諧的親子關系奠定基礎!
俗話說,“樹要皮,人要臉”,這不單對成人而言,對于孩子同樣適用,縱使“老子罵兒子,天經地義”,也要注意場合的選擇——
你當著別的小朋友的面,說:“看人家多自覺,你呢?你能不能長進點?”你會發現,孩子以后的問題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不聽話。其實這都是被你逼的,誰讓你不給孩子留點面子,讓孩子的同伴“笑話”他!
如果你當著老師的面、親戚的面,當著很多人的面,數落孩子,又會怎樣呢?就好像把一個手無寸鐵的人趕入了死胡同,他要么變成乞求可憐的懦夫,要么成為拼命三郎,哪一個是你所要的呢?
因此,父母切記: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太多壞話。最好到心理醫生處一吐為快,然后學習采用合理的辦法。否則,你的“抱怨”會毀了孩子的社會形象,也毀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三、允許孩子慢一點
這個行動,幫助孩子學習成長,也令父母學會正視孩子的成長!
有太多的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長得慢:行為幼稚,思維不夠敏捷,口齒不夠伶俐……總之,看著孩子就著急!于是,要么使勁催孩子“快點,快點”,要么干脆用自己的成熟代替孩子的成長:算了,還是我來吧;哎呀,你怎么這么慢,這樣這樣不是很簡單嗎?……結果孩子怎樣樣呢?“我就是快不起來!”“我很慢的!”“我怎么這么笨啊!?”
想想孩子第一次叫你的情形,從無到有本是個質變的奇跡,對于孩子來說,每一個新的概念都是非常新異的,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靈活運用。與其他孩子比較本無可厚非,可卻千萬不要忘記自己孩子身上的前后比較,更不要用你的視角來設想孩子的所見所聞,因為你如果不蹲下來和孩子一樣高,又怎么知道孩子看到的僅是成人的大腿呢?用成長的事實來鼓勵孩子進一步成長吧!慢一點不要緊,關鍵每一步都有孩子自己的汗水與思考!
四、幫助孩子學會勇敢行事
這個行動,是自信的磨練與體現!
自信絕不是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表現。而且在自信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很多的磨練。孩子在面對各種各樣事件的時候,不斷地會遭遇“不行”:老師夸了他,為什么我不行?別的孩子都會系鞋帶了,我怎么還不會……這時候,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列出孩子的“行”與“不行”,盡量在“不行”中發現“行”。
最怕孩子因一點“不行”而認為自己就是不行,進而產生很深的“自卑”。然后自卑就開始像一團煙霧逐漸彌散,直至最后使眼睛再也看不到別的。這就是自卑的厲害之處,會使孩子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看不到確切的差與存在的好。所以,做父母的,有必要幫助孩子撥開那層煙霧,仔仔細細看看自己:
a.找出所有的“行”。讓孩子,盡可能說出自己的“行”,也就是夸夸自己。如果他無法說出或說得很少,那么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來想吧,越充分越全面越好!
b.找出所有的“不行”。讓孩子說出所有的“不行”,其他人可以補充。
(在進行以上的行動時,最好用紙筆記錄,一條條清清楚楚。)
c.比較“行”與“不行”。看看孩子的“不行”最主要的來源是什么,“行”的方面是不是可以幫助孩子進行改善。
接下來與孩子一起認真思考,找出每一條“差”的直接影響面,讓孩子意識到這些“差”只能影響局部。比如:胖一些,可能跑步會有困難,但不會影響走路與睡覺……讓孩子學會為“不行”找出合理的理由:
雖然經常得不到老師的表揚,但我也沒有總受批評。
雖然爸爸媽媽經常說我,但是他們更多的是在幫我……
2.鼓勵孩子積極地行動起來
調整了“不行”的心態,就該積極行動了,這時候,不妨讓孩子這樣做做——
☆學會用“如果”對自己提些小要求:
如果我能夠早點吃完午飯,那可太棒了!
今天如果我能夠提前10分鐘起床,那就太好了!
今天如果能主動幫媽媽去買東西,媽媽一定會夸我乖的。
……
☆記錄自己的行動:
比如,記下每天吃飯用掉的時間;記下每天的睡覺時間。如果可能,可以請咨詢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制定一份“行為自我監督表”,相信會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并且便于孩子完成。
☆必要的反饋與獎勵:
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他已經努力地“動”起來了,而且不斷地跳著,你就要保證孩子確實能吃到第一顆葡萄,否則他會因難度過大而放棄。所以父母最好不要許這樣的愿,因為實在沒有激勵作用,例如:對一個非常愛哭的孩子說:“只要你不哭,我就……”
最好的獎勵是恰到好處,對于剛剛開始行動的孩子,步子一定要很小,看到一點點進步,就不要忘記說些“甜言蜜語”:你不是動起來了嗎?你真的很行,說干就干了!再看到進步,就可以說:太好了,如果能再……就……;這種時候千萬不能用“但是”:這兩天表現不錯,但是還不夠自覺!這種表揚的方式,好像是剛給孩子吃了一顆糖,然后告訴他這是有毒的!接著再看到進步,當然就可以有更符合孩子興趣、愛好的鼓勵了!
多長時間反饋、監督,多大的獎勵才好,這種尺度因人而異,最好與孩子一起策劃決定。如遇困難,可以找育兒方面的咨詢老師、有經驗的人幫助。
最后要告訴父母的一點是:只有父母的信任才可能換來孩子的自信!(題照攝影/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