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濤
《赤松子中誡經》是道教的勸善書,今本收錄在明正統《道藏》第三冊誡律類。它流行于西 晉年間。作者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人物,無從考證。該文吸收了儒佛兩家的思想理論,從“ 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兩個方面,闡述了棄惡為善的重要性和修養方法,豐富了中國傳 統道德教育的內容。
一、教育目的和趨善去惡的善惡觀
《赤松子中誡經》(以下簡稱《赤》)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勸勉人們積德行善,這一目的的 提出,作者是鑒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作者認為人們只有積德行善,才能萬古流芳, 恩澤子孫,它說:“自古英賢設教留在仙經,皆勸人為善,知其諸惡,始乃萬古傳芳,子孫 有福。”1其次,作者認為,人為善和作惡會分別導致吉祥和兇險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因為:“為善者善氣覆之,福德隨之,眾邪去之,神靈衛之,人皆敬之,遠其禍矣。”2 “為惡之人兇氣覆之,災禍隨之,吉祥避之,惡星照之,人皆惡之,衰患之事并集其身矣。 ”3在吉兇之間,人們自然會選擇求吉避兇。而要達到這一目的,《赤》認為只能有一條 途徑,即積德行善。最后,作者對為善和行惡所得到的相應的善報和惡報加以量化,以便使 天下百姓能夠一目了然,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自覺做到趨善遠惡,積德行善。它說:“為 一惡意不安定;為十惡氣力虛羸;為二十惡身多疾病;為三十惡所求不遂;為四十惡坎坷衰 耗,凡事乖張;為五十惡終無匹偶;為六十惡絕滅子息;為七十惡陰鬼謀害;為八十惡水火 為 災,非橫燒溺;為九十惡貧寒困弱,瘡疥風顛;為一百惡天氣害之,橫事牽引,刑法惡死; 為二百惡地氣害之,盜賊為災;為三百惡世世出下賤人;為四百惡世世子孫窮賤貧乞;為五 百惡子孫絕嗣;為六百惡世世子孫盲聾喑啞,出癡顛人;為七百惡出忤逆不孝犯法子孫;為 八百惡出叛臣逆子,誅滅親族;為九百惡出妖孽之人,夷滅族類;為一千惡世世子孫異形變 化,為禽獸不具之狀。”4可見,作惡多端者,終究在劫難逃,擺脫不掉天地的惡報。反 之,如果百姓能夠“專心記念善語、善行、善視”,那就會“天降福星”。它說:“為一善 神意安定;為十善氣力強盛;為二十善身無患害;為三十善所求遂意;為四十善殷富娛樂; 為五十善子孫昌盛;為六十善不遭誤犯惡人牽連;為七十善所學顯貴;為八十善獲地之利; 為九十善天神護之;為一百善天賜其祿,逢遇圣賢;為二百善揚名后世,子孫受祿;為三百 善三世子孫富貴利樂;為四百善四世子孫富貴遷祿;為五百善五世子孫受封超爵;為六百善 世世子孫忠孝富貴;為七百善世世出賢哲人,為八百善出道德人;為九百善出圣人;為一千 善出群仙。”5可見,善有善報,善行和善報是成正比關系的。
那么,善與惡都包含哪些內容?傳統的善惡觀認為,善和惡是兩種完全對立的道德屬性,同 時它也為人們評判是非、真偽、美丑、正邪提供了一般標準。《赤》繼承了這種觀點,并在 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和發揮,使善惡的概念更形象、更具體、更能為百姓所理解和接 受,使之更容易深入人心,內化為人們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從而產生良好的勸善效果。
在《赤》中,“善”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對待天地鬼神,要“敬遠鬼神,祭祀 天地”;對待君主,要“事君盡忠”;對待父母兄弟,要“孝愛父母,和順兄弟”;對待師 長,要“敬重師長”;對待他人要“憐憫孤獨,救濟貧病”,“見人有所失為其痛切,見人 有所得為之內喜”,“不侵他人屋宅產業”;對待世間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要“好生惡殺” ;要求自身內在修養達到“無自賢,無自善,無自解,無自富,無自矜,無自專,無自譽, 無自尊,無自大,無自用,無自可。”6“修身謙讓,和睦上下,撫愛均平,不聽讒邪, 直心用行”7的程度;特別要求婦女必須做到“孝順翁婆,敬順夫婿,清貞潔行,飲氣吞 聲 。”8與此相反,惡的內容包括“不敬天地鬼神,不孝父母,損壞公物,侵犯財物,嫉賢 妒 能,自重輕人,欺孤凌寡,好殺惡生”9,等等。由上可見。《赤》對善惡的抽象標準作 了通俗化的改造,它從人所處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以及自身修養的諸多方面入手,比較全 面地具體地揭示了善惡的內涵,使之淺顯易懂,便于記憶,從而能盡快地轉化成為社會的共 識,來指導人們的行為,以便形成棄惡揚善的社會風尚。
二、教育內容和德才兼備的人才觀
在教育內容上,《赤》體現了儒道相雜糅兼融的特點,它緊密地為教育目的服務。具體說 來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道德的培養,另一方面是文化知識的學習。
《赤》特別重視道德教育。它認為“五德”是德育總綱,“九思”是德育實施細則,是五德 的進一步闡述。“五德”是指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它說:“教法五德,行之者昌,背 之者亡。行之為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背之為惡逆貪妒殺,兇暴亂欺誑。”10由上 可見,它所提倡的五德完全繼承了儒家傳統道德教育的內容,反映了道教在其發展 過程中,與儒教互相吸收,逐漸走向融合的趨勢。
那么,在道德實踐中,人們應當怎樣去做?《赤》為此專門作了詳細規定,這就是“九思” ,它說:“心行五德之人,常懷九思。”11他們能夠抵制來自世俗的一切誘 惑 ,不為金錢名利美色所動,兢兢業業、踏踏實實,憑借自身的勤奮努力謀求發展。這“九思 ”具體內容是指:“見它榮貴,自思福業祿薄;見它谷米盈倉,自思不勤管種;見它金玉資 財,自思非我所有之物;見它屋宅宏壯,自思弊陋且安;見它舊曾與己不足,遭官府,起救 接之心;欠他債負,目下未有還填長思憂,負勤償還;或欲借貸他人財物,自思舊無恩力; 見他事養君親,常思無親勤酬答。”12
《赤》不像其它各家只重治國方略和道德修養的學習,而不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它認 為,一個真正高素質的人才必須品學兼優、德才兼備,除了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行外,還必須 具有豐富的知識,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它說:“上智者明天文,察地理,不學自曉 ,不教自解。”13“不學自曉,不教自解”的人是沒有的,但從中可以看出 , 天文地理方面的自然科學知識也是《赤》極為提倡的教育內容之一。這充分體現了道教一向 重視自然科學知識學習的精神,也是道教高于儒教的地方。這對于我們今天學校的學科設置 、人才培養模式等諸多方面仍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此外,在論述善惡觀時所談到的“善”的內涵,也是它的重要的道德教育內容。
在人才培養方面,《赤》通過不厭其煩的勸說,最終是想在社會上造就德才兼備的人才,來 為當時的現實服務。為此,它明確提出了德才兼備的人才觀。德才兼備是我國從古到今許多 學派都竭力提倡的人才培養標準,也是各朝各代包括當今社會提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實踐也 證明,用德才兼備的標準培養和選拔出來的人才,他們能夠矢志不渝地堅持社會正確的發展 方向,能夠在推動人類從一個文明走向另一個文明、社會從一個進步走向另一個進步的進程 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可見,在人才構成的各種要素中,德、才兩方面至關重要。《赤》正是 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德才兼備的人才觀。首先,它把所有德才兼備的人統稱為“智 人”,這也是它提出的培養目標;其次,它根據人們道德修養程度的高下和所學知識的廣度 和深度,把“智者”又劃分為三個等級:上智者、中智者和下智者。并且直接把人才和待遇 掛鉤,尊重知識,厚遇人才。它認為上智者“雖貧而終富,暫卑而終高”;中智者“未學而 終悟,未顯而終達”;下智者“兢兢而無過失,不遭橫禍。”下面是它的論述:“黃帝又問 先生曰:‘智人何等次之?對曰:‘有三等皆為仁者之人。上智者明天文,察地理,不學 自曉,不教自解,默而識之,辨音律,鑒賢愚,不輕人,識成敗,知進退,別存亡,此人雖 貧而終富,暫卑而終高,此上智人也。中智者通會經書,常存禮敬,見賢思齊,扶危救弱, 惠施不悔,忠孝不虛,言不傷物,卑遜溫謙,此未學而終悟,雖未顯而終達,此中智人也。 下智者修善人也,改往修來,就業而思學,篤信善惡之事,不侵他人財物,保命惜身,會道 理,識文法,自能好弱,自怕災衰,如此兢兢而無過失,不遭橫禍,此下智人也。” 14《赤》的這種思想能夠充分調動人們努力進取的積極性。能夠使人們明白認認 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學問的道理;能夠促使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勤讀苦學,勇攀知識高峰 。這與我們今天知識經濟時代的主旋律相謀合。
三、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1.專心記念善語、善行、善視
專心記念善語、善行、善視是《赤》極力提倡的道德修養方法。它包含二層意思:一層是指 道德修養的態度,人們必須做到專一不二,無邪念萌生侵擾;另一層是指在道德培養過程中 , 人們必須堅持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的統一,不只是把為善掛在嘴邊,還必須躬身履行。做到 了這些,就會獲得好的福氣。它說:“修身制命治性之法,清朝常行吉氣,專心記念善語、 善 行、善視,一日之內,三業為生,三年之內,天降福星,皆為福報也。”15
2.心擬行善,除去惡念
老子曾提出“滌除玄覽”的修養方法,要求人們要經常地消除心靈上的瑕疵,保持其本來的 潔凈。老子在這里強調了心在修養過程中的重要性。《赤》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樣認為“ 心”是修道的關鍵,因為心是道的載體,“夫人修持善惡,自起于心。心是五賊之苗,萬惡 之根。”16它還從因果報應、天人感應的思想出發,告誡人們要時時保持一 顆為善之心,切勿心動惡念,這樣才能獲得福佑,遠離災難。它說:“夫人之心擬行善,善 雖未成,而善神已應矣。心起惡,惡雖未萌,兇神已知。”17
3.知過、悔過、改過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關鍵是要能知錯就改,改了就好。《赤》認為,人們犯了錯誤,惹下 罪過,只要能悔過、改過,就能得到解脫,就能卸掉罪惡的枷鎖,獲得新生。反之,如果執 迷不悟,聽之任之,長此以往,便會愈陷愈深,釀成大錯,后悔晚矣。正如它所說:“罪有 可解者,有不可解者。世人偶行非道,心能悔過,是可解也;若聞不信,知過不改,為惡 轉 多,心毒熾盛,不可解也。”18在歷史上,有許多關于改過的名言至今仍熠 熠生輝,孔子說:“過,則勿憚改。”19孔子的得門生子貢說:“君子之過 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20偉大的革命導 師毛澤東說:“知錯就改,改了就是好同志。”這些都從正面揭示了改過的重要性。可見, 知過、改過不僅是一個人健康成長、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人們內 在修養的外在反映。
4.持之以恒
《赤》誠懇地告訴人們,提高自身的修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不能一曝十寒,必須有 堅忍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這樣,才會得到神靈的保護,才能延長自己的壽命 ,增加自身的福祿。它說:“故一生修善之人,不必擇良時吉日,凡用使之時,自然得兇中 之吉,百靈潛護,神煞避矣。”21“世人終日常修善行,自然天增福壽。”22反之,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所以它 說:“故君子千日行善,善未有足;片刻造惡,惡便有余。”23
5.通過陰陽之報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赤》文始終貫穿著陰陽之報的思想。這一思想是構建全文的理論基礎,并直接服務于其中 所蘊含的全部教育思想。《赤》勸誡人們要多做好事,因為人們的一切行為,無論善惡,都 會遭到天地的報應,它說:“凡人逐日私行善惡之事,天地皆知其情。暗殺物命,神見其行 ;心口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百,鬼收其精;犯禁滿千,地祿人行;日行諸惡,枷鎖力成 。此陰陽之報也。”24陰陽之報這一思想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因為事 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具有反直觀性,難以捉摸,是屬于非線性關系的科學,但《赤》利用人們 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心理來進行說服教育,的確能收到約束人們不良行為的功效。在當時的社會 條件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有教育效果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總之,《赤》借助“天”的威嚴和力量,運用因果報應的邏輯公式,通俗易懂地向人們進行 了一番勸善的教育。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它所能達 到的教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它能從人們普遍存在的畏天、敬天、順天的心理因素出發,去 塑造一個能賞善懲惡的天地之神,行使教育感化、監督眾生棄惡揚善的使命,從而形成為善 的社會共識和民族心態,這不能不說是其匠心獨運的教育思想的精華所在。
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1、22、23、24、《赤松子中誡經》
19、《論語·學而》
20、《論語·子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