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升
延安是一座悠久的歷史名城,是人們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市位于陜北黃土高原中部,東臨 延長,西靠安塞,南與甘泉、富縣、宜川毗鄰,北同子長、延川接壤,屬黃土梁峁丘陵溝 壑 區。市區海拔957.6米,全境大部分被50至150米厚的黃土覆蓋。就在這廣闊的陜北黃土高 原上有一處道教勝地——延安太和山。
太和山,亦稱清涼山,古稱“蓮花峰”,位于延安城東,隔延河與鳳凰山、寶塔山鼎立相望 ,
有“三山鼎立,太和居首”之稱。
這里松柏掩映,林木茂盛,殿宇櫛比,氣侯涼爽,登臨攬勝,如臨仙境。這里是延安開放的 道教活動場所,延安人民和各界人士游覽的勝地。
據史料記載:早在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在太和山頂就修筑蓮花城,元豐年間(1078年) 道士郇道虛首建道觀紫極宮;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馬都總管任國公米甲撒哈蘇重修 仙洞北極紫微殿。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設道紀司于太和山紫極宮,建文四年(1024年) 明成祖為感神恩,詔令全國各地大興道觀神廟,太和山亦應詔受益擴建。嘉靖十五年(1536 年)又興建了真武殿。太和山古建筑群,在歷史上雖經兵火頻仍、屢圮屢建,香火一直延年 不輟。明萬歷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濟遠“卷廉重建”真武廟,殿宇輝煌,招引四方,香 火極盛。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圣公圣母殿。
據延安市志記載:太和廟,又名真武廟,位于清涼山極頂的蓮花峰上,明萬歷七年(1579)延 安知府洪濟遠曾用三年時間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增修了殿堂若干間,新鑄造了4米多高 的祖師銅像一尊,2米多高的銅鐘一口,還加砌了登臨太和山的石階,修筑了“三天門”等 。使太和山的規模至此達到頂峰。清朝同治年間,太和山廟因戰亂略有破壞,光緒年間曾又 修復。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延安時,太和山亦慘遭毀壞,僅存大殿一座和祖師銅 像、銅鐘及山門。
建國后,1956年和1960年對太和山進行兩次修葺,增修了圣公圣母殿,塑起了彩塑泥像, 彩繪了大殿接檐斗拱,使廟貌煥然一新。“文革”中太和山又遭浩劫,僅存有大殿石 基和上山石階的殘跡。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進行了撥亂反正,認真貫徹落實了黨的宗教政策,古老的太 和山,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在陜西省道教協會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當地有識之士王成 占、郭升榮、野克讓等人根據廣大信眾的意愿,開始恢復太和道教圣跡的工作,從1985年開 始,積極籌措資金,在延安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短短幾年間,集資百萬元,修復了真武祖師 大殿 、東西廂房、元辰殿、財神殿、圣公圣母殿等,使廟宇逐步幾于往昔。還修通了上山的簡易 公路,引水上山,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吃水困難問題。
1993年以來,在省道教協會的幫助下,經過延安寶塔區宗教主管部門的工作,從華山請來了 德高望重的全真華山派余宗海道長同其徒范泰應主理廟務。
自1996年以來,太和山的管委會一班人以身作則,團結信眾,以廟為家,克己奉公,勤儉節 約,兢兢業業,在近幾年間還清了以前所欠140余萬元的外債,還補修了公路,幫砌護坡, 修筑廟臺,總砌建石方3330余立方米。各種殿堂及亭臺樓閣,均已修復,并新建樂樓一座。 此外計劃新建牌樓、太和碑林、補修辦公及相應設施。
延安太和山道教管委會,在馮金海先生、范泰應道長的帶領下,不僅對山上主要建筑 設施逐步完善,還修了神路4條,療養院一座(兩層30間),為延安離退休老人提供方便,開 辟了旅游公路一條;在海拔1150米的高山上架設了自來水管道,修筑了150立方米的蓄水池 一座,解決了山上和寶塔區向陽居委、清涼居委、丁泉砭居委1500余人的吃水困難問題,在 廟院四周種植了數千株松柏及各種樹木,改變了太和山舊貌,美化了延安的風景。
太和山還在支援災區和社會福利事業等方面積極奉獻愛心。1998年,當長江、松花江流域發 生特大洪災時,支援災區數萬元。近年為省道協辦刊,為幫助寶塔區貧困點、貧困村、南泥 灣貧困學生和陜南水災等捐資近十萬元。得到了延安各級黨政領導和周邊各單位的高度贊揚 。
我們相信新世紀的延安太和山,將更多地為延安人民做出新的貢獻。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