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明

仿佛只是一夜之間,出現了一群完全不同的孩子,他們未經歷貧窮與風雨但卻稔熟于麥當勞廣告和“泰坦尼克”音樂;他們手里掌握著65億壓歲錢,而且每月開支達35億;他們生長在同一片土地卻有著不同的成長軌跡、不同的夢想和選擇……
正是這群孩子,將決定這個國家在新的世紀里的發展和命運。
面對這群孩子,我們的媽媽們也許會承擔著相同而又不同的培育重任。新的人文環境、新的知識結構、新的價值取向,催生著全新的孩子,同時也反作用于他們的母親。于是,全國婦聯和聯合利華公司奧妙品牌提出了“新媽媽”的概念。通過正在全國七省市舉辦的“奧妙新媽媽”評選活動,發掘一批在新背景下的“新媽媽”。這些新媽媽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素質?奧妙的觀點是:她應該是激勵嘗試的,同時又是通融開明的,她是寬嚴有度的,同時又是多智多才的。“奧妙新媽媽”所詮釋的,是一個個“發現成長奧妙”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精髓,乃是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沒有嘗試,沒有成長”。
事實上,在這個活動倡導全新的家庭教育觀念之前,已經有一批媽媽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并且有了收獲。我們今天要告訴大家的,就是幾個成功孩子的媽媽的家教故事。或許,她們會給所有的母親帶來啟發。
孫雯媽媽:
“通融開明,讓女兒自己選擇”
孫雯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對于她的母親,一位激勵女兒大膽進入曾是男人“領地”、女人“禁區”——足球的媽媽,人們知道的可能并不多了。
汪秋英是上海的一個小學教師,今年58歲,擁有30多年教齡的她現在已退休在家。然而她最杰出的“作品”現在已經走出國門,揚名世界了。那就是汪秋英最得意的小女兒、世界足球小姐孫雯。
說起孫雯小時候,汪秋英的臉上便會浮現出幸福的笑容:“孫雯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從來坐不住,天生愛運動。”孫雯的幼年是在福州度過的,沒有上過托兒所,也沒有進過幼兒園,到了入學年齡,就在媽媽任教的小學讀書。盡管孫雯的好動對學習多少有點影響,但孫媽媽從來也不去束縛她,而是時常給予一些正確的引導,讓孫雯在運動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盡顯才華。
每天放學,孫媽媽總是從體育保管室借皮球、長短繩、毽子等各式各樣的器材,鼓勵孫雯什么都嘗試一下。到后來,打排球、打乒乓,孫雯什么運動都會兩下,而且有模有樣。孫媽媽說:“我教了那么多孩子,知道孩子不能過于溺愛,但也不能抹殺她的天性和才華。孫雯是一個有頭腦、有創造性的孩子,如果那時不讓她玩,或者把她框定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她今天肯定不會那么出色了。”
但是,孫媽媽還知道,一名優秀的運動員絕不能丟了文化學習,否則再有才華的人,都可能會無法施展。于是,媽媽從小就培養她巧妙學習的方法。“讀書要讀得輕松,但卻非常有效。這就要靠上課的40分鐘。”剛入學,好動的孫雯一上課就惦記著往外跑,上了一半課,孫雯會突然向老師要求出去“方便”,然后就一去不回,到別處玩耍去了。媽媽心中甚為著急,于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天回家,她洗菜、做飯的時候,就是孫雯復述老師上課內容的時候。為了向媽媽交帳,孫雯只得乖乖地聽講。由于記憶力強,思路敏捷,孫雯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課堂上的知識消化掉,通常她回家沒有功課,可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
孫媽媽自認是一個嚴厲,但卻不獨斷的母親。對于孩子們的選擇,汪秋英總是抱著充分尊重的心理,但同時卻要她們牢記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處世原則。小學考初中時,孫雯同時收到了市重點大同中學和市少體校的兩張錄取通知書,盡管父母都希望女兒讀書,但還是讓女兒自己選擇。孫媽媽給孫雯提了兩點要求:一、足球是非常辛苦的行業,而且成才率低,如果選擇了,必須不后悔,并堅持到底;二、讀書成績必須在少體校保持前三名,保證訓練和學習兩不誤。
此后,孫雯全家就走上了一條以孫雯為中心的“發展道路”。孫雯讀少體校時,每周六回家,全家人知道她訓練辛苦,輪流到車站去接孫雯回家,媽媽還總是做一大堆菜,“雖然她吃不多,可每次看到我做的菜她總是很開心,看到她開心我們也就欣慰了。現在想想當時似乎很苦,可那個時候,我們不知怎么一點也不覺得苦。”
十幾年過去了,孫媽媽已經成了一個徹底的女足球迷,只要有轉播,每場必看。而孫雯也終于以漂亮的答卷兌現了當年的承諾,以優異的成績回報了全家人的愛。
今年2月10日,孫雯悄悄地回到了上海,這次回來,她要讓媽媽看看她漸已康復的腿。孫雯跟母親說悄悄話:“我說我的腿沒事,你們就是不相信,現在看到了,總該相信了吧!”
汪秋英的兩個女兒中,大女兒愛靜,文弱些;小女兒愛動,好勝好強,汪秋英隨她們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發展的道路。在學校,作為數學老師的她,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抽象的數字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形象。汪秋英說:“我喜歡男孩子的性格,雖然調皮一些,但沖勁大。”難怪孫雯曾在報上撰文道:“我的母親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性格中的果斷、爽直和堅強毅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
“哈佛”女孩的媽媽:
“激勵嘗試,造就‘天才不是夢”
劉亦婷是名揚巴蜀的“哈佛女孩”。在四川許多人眼中,她是那種典型的“好”孩子。她得過奧賽的二等獎,是個文理皆通的優秀學生,1997年獲得了當年中美中學生交流計劃中成都的唯一一個名額赴美考察,1999年同時被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四所美國名牌大學錄取,并獲全額獎學金,目前是哈佛大學的優等生。她還出演過電視劇《桃花曲》和《蒼天在上》。這個漂亮的哈佛女孩成了眾多為人父母者心中的教育孩子的榜樣。然而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為這個神話付出了多少努力。
還在懷孕期間,劉衛華就開始仔細研讀《早期教育和天才》一書,意識到一般所謂的“天才”其實是可以通過教育“創造”的,她暗暗發誓,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她就一定要把她培養成不平凡的人。
幾乎從0歲開始,劉衛華就對小亦婷開始了各種激勵式的教育:“小亦婷剛剛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就開始訓練她的注意力。我的道具是一個一捏就會叫的紅色塑料吹氣公雞。我先用公雞的叫聲在婷兒的前后左右吸引她的注意力,然后把公雞放在她伸出手差一點就夠得著的地方,吸引她去抓。當她老是抓不到準備放棄的時候,我就用手推著她的腳鼓勵她:‘使勁兒!使勁兒……婷兒使勁兒蹬幾下腳,公雞就到手了。我就用歡呼和親吻來慶祝她的勝利,讓她體驗‘奮斗——成功的喜悅。就這樣,既培養了她的毅力,又練習了爬行。婷兒4、5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練習爬了。”
雖然劉衛華一直把培養小亦婷成為“天才”作為目標,但她卻奉行這樣一條原則:充分肯定孩子作出的努力,比表揚她取得的成績要重要得多。“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能到達的終點也有很大差距,但只要孩子能滿懷信心地往前跑,就能得到屬于她的那一份成功和滿足。”
成績優異的劉亦婷之所以能夠在各種挑戰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可以說是得益于一項特殊的家庭“政策”:考試可以得零分,只總結不受罰,但平時必須認真肯干,哪怕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應該馬虎。這條政策巧妙地抓住了孩子學習的關鍵問題:只要平時努力肯干,考試哪里有得不到好成績的。又因為允許考試得零分,孩子沒有了后顧之憂,每次都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拼搏,而不必懼怕失敗挨罰的后果,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實力,既贏得起,也輸得起。不至于像某些尖子生,僅僅因為不能在最高學府里繼續拔尖,就走上逃課、退學甚至自殺的毀滅之路。劉衛華說,這項政策針對的不是考試,它是用來強化不怕挫折的進取精神。
在轉學之前,劉亦婷從來沒有參加過特殊的奧賽訓練。轉學后,劉衛華開始鼓勵劉亦婷向老師提出參加奧校學習的請求。被破格錄取后沒過多久,劉亦婷便遇上了當年的“華羅庚小學數學金杯賽”。剛剛開始學習不久的小亦婷再次受到了媽媽的鼓勵,勇敢地報名參加了比賽,并最終獲得了四年級一等獎。
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哈佛女孩,她的家庭卻并不是完美的。在她剛滿兩歲的時候,媽媽劉衛華和爸爸離婚了。然而劉衛華堅信,自己有能力保障女兒的幸福。一個人帶孩子生活條件雖然要下降,但只要教育計劃照常進行,小亦婷仍然能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素質優秀、有能力創造幸福生活的人。劉亦婷的成功,證明了媽媽劉衛華的一切努力和犧牲都是值得的。
清華保送生的媽媽:
“寬嚴有度,家庭的力量是強大的”
17歲的北京少女李妍去年3月獲得了保送清華的資格,并參加了保送生必須通過的“綜合能力測試”。出了考場,李妍產生了一個想法:綜合能力測試是新事物,自己的考試經歷對許多人都很有用,為什么不把它寫出來呢?于是,她從6月份開始了寫作,用2個月時間完成了一本15萬字的書《3+綜合開始——和學弟學妹談談新高考》。一個17歲的少女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一項創造性的舉措,作為她的母親,一定有些獨到的、新奇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吧?于是筆者登門采訪了李妍的母親、在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工作的王燕美。
李妍的家十分簡單,是那種最普通不過的工薪家庭。她的媽媽王燕美高高瘦瘦,戴了一副眼鏡,樣子十分有親和力,非常健談,特別是談到她的女兒李妍時。“對女兒的教育方式,要說是事先設計好了,一個軌道,一個藍圖,十幾年來中規中矩走下來,倒也沒有。”王燕美開宗明義地告訴記者,孩子要從小抓起,但也說不上是什么一定之規,有什么特殊的道道,但這么多年一點點積累下來,盡在潛移默化之中。在潛移默化之中向孩子灌輸知識,灌輸學習方法,教授她做人的道理,這大概就是王燕美的教育方法了吧。她記得孩子小時候家里有一張老式帶橫梁四柱的床,李妍總是站在床上穿衣服,等她長到八九歲的時候,媽媽就告訴她,她不能再站在床上穿衣服了。一是為了安全,再就是建立一個概念:壓強——單位面積上受力的大小。她對孩子講:“你想想平時你躺在床上的時候,背接觸床,接觸面積大,床就不覺著怎么,但你現在兩腳踩著床,壓力就集中在兩個腳底板的面積上,這床就顫顫巍巍的了”。她說,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與科學有關的,應當在不經意之中告訴孩子,所以李妍上了初中之后,接受物理學中的一些概念就顯得輕松許多。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怎樣做人。王燕美和李妍的爸爸一直教育李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說話,能力長成了,收獲都是自己的。他們始終不給她任何優越感,而是時不時地給她潑點冷水:“有什么,李妍,不過如此。”進入大學后的這學期,李妍線形代數考了經管學院第一,同學們嚷著讓李妍請客,媽媽就在此刻提醒孩子要調整好心態,所以這孩子養成了平和的個性,特別高興的時候不會得意忘形,特別悲傷的時候也不會一蹶不振。上高二以后班里開了哲學課,王燕美就提醒李妍一定要把哲學學好,她告訴李妍,哲學就是方法論,把哲學學好了,看待事物、解決問題會比別人輕松得多。
平等地和孩子探討問題,這是王燕美教育李妍的又一心得。看得出王燕美是個通融開明的媽媽。她說:“交流或者說聊天是我們家庭的一大特點。開始,我們并不知道聊天到底有多大作用,只是覺得孩子很孤單。她從小愛講話,有一種交流的需求,大人每天陪她聊聊天總還是能做到的。我們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講各自的觀點、看法,不拘形式。久而久之,幾乎每日必聊。我們從啟發式到指導式,從引導式到現在的討論式,慢慢地,聊天這一簡單的溝通方式竟成了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也就是在這不經意的談笑中成長起來,對人、對事,她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價值觀、人生觀隨之萌生,而且在不斷地修正著。”別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可能會和家長產生隔閡,但李妍媽媽沒有這種感覺。王燕美家是個大家庭,家里頭規矩特多,特煩瑣,年輕人接受起來有些困難,王燕美就對她說:“那你就批判地接受唄!”一家三口平時就是朋友,想到什么都可以說出來。
在那本書的后記中,李妍真誠地表示:寫這樣一本15萬字的東西她只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平均每天要寫3000多字,她能夠放棄休息堅持寫完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向父母表示感謝,她希望讓這本書成為父母教育她的成果之一。這也許是對培養她成長的母親最好的回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