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 璣

醫生指出,“緊張”是一些兒童心理疾病的前兆,如果不能在家庭教育中消弭,日積月累,有可能發展成臨床病癥,為此,家長應該:
1. 早察覺早消除
平時,父母應注意觀察孩子:他的表情和舉動是否常顯得很緊張,進而發現,是什么外在刺激引發了這種緊張。專家認為,對于神經緊張的孩子,早發現十分重要。家長只有在發現、了解造成孩子精神緊張的原因后,才能決定是否要去醫院,才能及時采取措施。
2. 跟著孩子的節奏來
專家認為:孩子“緊張”常常與家長的育兒期望值過高有關。
幼兒精神學有這樣的說法:父母其實是在“同時養育3個孩子”。
第一個是現實中真實的孩子;第二個是“我小時候是這樣的”——即回憶中的自己;第三個則是“希望我的孩子能夠這樣”——即理想的孩子。如果你常常按照第二、第三個假想孩子的意象來養育真實的孩子,親子之間將會出現隔閡,這是許多孩子神經緊張的根源。
因此,父母一定要放棄將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的心理定勢,其次,要適當放慢養育孩子的節奏,尤其是媽媽,更應該跟著孩子的節奏慢慢來。比如,自己的孩子拿掉尿布的月齡比其他孩子晚,媽媽也應該順其自然地接受它,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能輕松不少。
父母切忌總要孩子“快點”、“應該這樣”、“應該那樣”。要知道:孩子的行為節奏和大人不同。有了這樣一份認知,父母也就不用天天擺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面孔了。
3. 抱緊他
對孩子來說,媽媽是能夠保護自己的最重要的人。當孩子摔倒或是受到驚嚇時,總會急忙跑回來緊緊摟住媽媽不放,這時,如果媽媽能緊緊地抱住孩子,適當地安慰他,那么,他的不安就會消除,又會活蹦亂跳地離開媽媽的懷抱了。關鍵是:父母要給孩子一種安全感,讓他感覺到無論遇到什么事,媽媽都會抱緊我,都會做我的“安全基地”,這樣,就化解了導致孩子精神緊張的許多隱患。
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托兒所,孩子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孩子大多會因此而精神緊張。如果身為“安全基地”的媽媽,每次都能夠很好地支持、安撫他,就能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培養孩子獨立克服精神緊張的能力。
4.和孩子一起做運動
孩子的生活總是圍繞著游戲、運動的,家長應該讓他隨心所欲地好好玩,更要鼓勵他走出家門,到戶外活動。活動中,隨著能量的消耗,孩子的精神緊張也就容易消除了。
孩子在戶外玩耍時,最好不要讓他獨自玩玩具,媽媽要參加他的活動,一起丟球、賽跑……一起玩耍有助于增進親子感情,也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
5.媽媽自己不要太緊張
媽媽的精神狀態會影響孩子。如果媽媽悲傷、沮喪、發火,孩子就會被這些消極情緒感染。說到底,媽媽和孩子接觸時,要保持健康、愉快的心理狀態。如果媽媽累得煩躁不安,就不要硬撐,為了孩子,還是找孩子的爸爸或爺爺奶奶,或者是朋友幫忙照看一下吧。